• 精选
  • 会员

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1)

2018年10月28日  来源: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提供人:lofete998763......

“世态炎凉,人生悲壮”,世道炎凉中的四大法宝:无情无义和出卖道义,两面三刀与情义夺人都是官道运作的“程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许多人信奉“无毒不丈夫”,到后来,人走茶凉自然也是规律。

炎凉的四大表现

世道炎凉是指得势时人们就巴结,倒霉时人们就冷淡。春秋时的公子孟尝君曾经饱受世态炎凉的滋味,在他难以承受的时候,有人劝他说:“世态炎凉是很自然的事情,难道你没见过自由市场吗?天亮时,赶集的人熙熙攘攘,而到了晚上,市场就变得鸦雀无声。这并不是说,人们对早晨的市场有所偏爱,只是因为能够买到东西。晚上的市场已经无货可买,当然无人理会了。”这个人的观点的确高明,但是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对于那种被称作“势利眼”的人,怎么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呢?

西汉时的主父偃是齐人(今山东人),精通《易经》和《春秋》,年轻时便开始外出游学,想以文墨之才谋个一官半职。可是,没有人重用他,以致于六亲不认,邻里朋友不来往,处境十分狼狈。

后来,主父偃到了长安,直接上书汉武帝,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陡然之间跻身权要行列,地位十分显赫。这时,大臣们纷纷前来巴结,动辄以千金相赠,门下宾客超过千人。

主父偃被汉武帝任命为齐相后,衣锦还乡,亲戚朋友趋之若鹜。他对此感慨万端,将亲友邻人召集在一起说:“当年我贫困时,从你们这里得不到一衣一食,有的人甚至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为齐相,诸位迎我于千里之外,我真正感受了什么是世态炎凉。我今天有五百金分赠诸位,从此不再与诸位来往,你们不要踏进我的家门。”

主父偃的命运不济,后来被诛灭九族,那些被他冷落的乡亲邻里一个个幸灾乐祸,他门下的几千食客顿作鸟兽散,最后连一个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

具体来说,世道炎凉有如下四大表现:

一、无情无义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族势力日渐强大,与汉朝分庭抗礼之势已经形成,但其内部矛盾斗争也进一步加剧。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其儿子冒顿随着年龄的增长,政治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常有杀父而代之的企图,但他慑于其父多年的经营而未敢贸然动手,他打算利用自己现有的地位,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伺机而动。

为了培养自己的心腹,他常常和自己的部下一起练习骑马射箭,并立下军令:“凡我射击之目标,你们必须跟着射击,否则格杀勿论。”

此令一出,跟随他的人果然是指哪打哪,决不犹豫,为了进一步考察部下的忠诚度,一次他将箭射向自己的战马,部将们果然一齐将他的战马射死。

又过了一阵,冒顿竟把弓箭对准自己的爱妻,部下也跟着一起干。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的部下全都成了惟他命令是从的机器人,他们只听从冒顿的号令,决不迟疑。

一次,冒顿和父亲各带一帮人外出狩猎,他父亲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向自己下毒手,因此毫无防备。于是,冒顿趁其父不注意,张弓搭箭射向头曼单于。冒顿部下见状,也随之万箭齐发,将头曼单于射杀。至此,冒顿当上了匈奴王。

二、出卖道义

晋灵公继承王位的时才只七岁,可是这家伙只学坏不学好,荒淫暴虐,没他不沾边儿的。后来又宠信一个小人叫做屠岸贾,两个人臭味相投,为非做歹,把个晋国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甚至发展到用弹弓乱打行人的地步。赵盾屡谏不听,有一次晋灵公急了,竟放出他的一只名叫灵獒的大狗来咬赵盾,幸亏赵盾腿快,总算脚底板擦油,溜出了朝门。本来赵盾原想先到翟国或秦国去避避难,看看情况再说,却在半路上碰见了他的侄子———将军赵穿。赵穿闻知此事,就劝赵盾先不要出国,等等他的消息,赵盾当然也不愿轻易出国,就答应赵穿,暂住到首阳山去。

赵穿别了赵盾,回到国都绛城,先是假意恭维了晋灵公一通,然后又以选美为由,支开了晋灵公的心腹屠岸贾,最后就在晋灵公整天寻欢作乐的桃园里面刺杀了他,算是为民除害。

由于晋灵公无道好杀,国人无不痛恨,所以赵穿刺杀他的时候,根本没人来救。死讯传出去以后,老百姓全都拍手称快,也没有一个人说赵穿不对。赵盾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跑了回来,在灵公死尸前面哭了一顿,反惹得老百姓们叹息说:“赵相国如此忠心爱主,这都是晋国自取其祸,与赵相国没有关系!”可是,事后有一天赵盾来到史馆,看见了太史董狐,就叫他拿最近的史简看看。谁想有一简上竟写着“(公元前607年)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的名头,赵盾一看史简上这样记载,不禁大吃一惊,赶紧向董狐解释说:“董太史,你搞错了!当时我已出奔河东,离国都有二百多里地,怎么知道弑君之事呢?现在史简上却归罪于我,实在太冤枉我了!”

以春秋时为例,当时有权势的诸候都讲究用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压服别人,然后自己出来当霸主。当有名的霸主齐桓公死后,宁国与楚国就都想争夺霸主的席位。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集楚、陈、蔡、许、曹、郑六国诸侯,在孟(今河南省睢县西北)这个地方举行盟会假借结义联盟的名义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没想到楚成王比他精明得多,预先在会址附近,埋伏甲士,在会上劫持了宋襄公,先是想用他要挟宋君,攻取宋国都城,幸亏宋国大臣目夷和公孙固早有准备,没有中他的圈套,使楚成王的计谋未能得逞。后来楚人又以宋襄公为人质,威胁鲁、郑、陈、蔡、许等国,在本年末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地“歃血要神,同赦宋罪”,自己当了盟主。可见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不出卖仁义、不讲究诡谋,就不可能战胜对方。这也是中国古代“厚黑做人术”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根本原因。

三、两面三刀

战国时,智伯想讨伐卫国,就虚心假意地给卫君送去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卫君很高兴,群臣都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有忧色。卫君问他:“大国与我们交好,而你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出力而得到礼物,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是小国间的礼节。而大国这样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卫君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部队,部队加强了防范。后来智伯果然在起兵袭击卫。等到了边境,见到卫国已有准备,就回去了。智伯说:“卫国有贤人,已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智伯送卫国重礼看起来像是联络感情,其实政客的“情感”后面必定是有所图谋,南文子料定智伯是故意做出与卫国交好的姿态以掩盖起兵袭卫的真实目的。这正是政客的共同特征。

四、情义杀人

春秋战国时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就是政客晏婴利用道义来出卖齐国三位义士的经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义”在统治者眼里其实只是一种制君子不制小人的幌子而已。

春秋时代的齐国曾拥有三位勇猛顽强、力大无比的勇士,他们便是公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

一天,齐国正卿晏婴偶然在一个场合碰上了他们,结果三人竟无一人对晏婴施礼,这使晏婴非常气愤,于是对齐景公建议将此三人除掉,而且愈快愈好。齐景公经晏婴一番游说终于同意除掉这三位勇士,可是,这三人力大无比,要派人去杀死他们绝对办不到,怎么样才能除掉这三位大力士呢?

晏婴此人也是春秋时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名卿,他想了不多一会儿,便想出一计,然后对齐景公说:“我们派一个使者带两个桃子送给这三个人,并告诉他们,要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吃桃子,谁的本事最大,谁就可以得到一个桃子。”

结果三个勇士见了两个桃子后,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害他们自相残杀的一个阴谋,公孙捷第一个表功:“我有一次空手制服了一头野猪,另一回我也只凭肉掌就捉住了一只猛虎,凭我的本事,我当然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即拿走了一只桃子。

田开疆第二个出场表功。他说:“有几次我是单枪匹马打跑了成群结队的敌人,凭我的本事,我当然也应该得到一只桃子。”就完拿走了另一只桃子。

古冶子最后一个轮到表功,桃子已没有了,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公孙捷和田开疆说道:“有一次,我跟随景公渡黄河,河里一只巨鼋抢走了我的左骖之马,窜进急流的河水之中。我潜入水中,在河底逆流百步,顺行九里,终于打到了巨鼋并将它杀死,找回了左骖之马,当我左手提着马尾巴,右手拿着鼋脑袋跳出水面时,岸边的人们还当我是河神呢。凭这本事,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个桃子吗?你们两个难道就没有想到要为我留一个桃子吗?”说着古冶子抽出了宝剑。

眼看着一场恶斗就要开始,这时田开疆和公孙捷感到问心有愧了,觉得他们俩对不起自己的伙伴,二人一齐对古冶子说:“你的本事比我们大,你的勇猛比我们强,我们俩先拿了桃子说明我们有贪心,现在我们以死向你表示我们的忏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

面对着两具尸体,古冶子的良心也深感不安了。他想:两个同伴都死了,我一个人还苟活着,这叫做不仁;是我用言语吹嘘自己羞辱他俩,这叫做不义;如果我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感到厌恶而不死,这又叫做不勇,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于是也拔剑自刎。就这样三个忠于情义的勇士被一个政客以所谓的道义骗杀了,义士的情感弱点就在于他们过于相信情义,而政客眼中根本没有情义,所以出卖情义的政客永远是胜利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