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厚黑学-厚黑学+口厚结人缘的处世经-厚结人缘的处世经-人缘厚结处世法(1)-人缘厚结处世法(2)-人缘厚结处世法(3)-人缘厚结处世法(4)-人气厚积处世法(1)-人气厚积处世法(2)-人气厚积处世法(3)-人气厚积处世法(4)-人气厚积处世法(5)-人情厚养处世法(1)-人情厚养处世法(2)-人情厚养处世法(3)-人情厚养处世法(4)-人品厚修处事法(1)-人品厚修处事法(2)-人品厚修处事法(3)-人品厚修处事法(4)-人品厚修处事法(5)+黑学处世经-黑学处世祖师曹操(1)-黑学处世祖师曹操(2)-黑学处世祖师曹操(3)-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1)-黑学处世经“忍”字当先处事法(2)-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3)-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4)-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1)-黑学处世经大黑不黑法——勇猛果断-黑学处世经大黑不黑法——用好感情-黑学处世经大黑不黑法——情义可以杀人-黑学处世经 以黑反黑法(1)-黑学处世经以黑反黑法——以毒攻毒-黑学处世经以黑反黑法——以暴制暴-黑学处世经以黑反黑法——见机行事+厚黑无形的待友学-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2)-厚颜无羞的求人法(1)-厚颜无羞的求人法(2)-厚颜无羞的求人法(3)-厚颜无羞的求人法(4)-黑脸无情的拒人法(1)-黑脸无情的拒人法(2)-黑脸无情的拒人法(3)-黑脸无情的拒人法(4)-厚中带黑的办事法(1)-厚中带黑的办事法(2)-厚中带黑的办事法(3)-厚中带黑的办事法(4)-厚中带黑的办事法(5)-厚中带黑的办事法(6)-厚中带黑的办事法(7)-厚中带黑的办事法(8)-黑中带厚的捧人法(1)-黑中带厚的捧人法(2)-黑中带厚的捧人法(3)-又黑又厚的待下法(1)-又黑又厚的待下法(2)-又黑又厚的待下法(3)-又黑又厚的待下法(4)-又黑又厚的待下法(5)-又黑又厚的待下法(6)-又黑又厚的待下法(7)-又厚又黑的待上法(1)-又厚又黑的待上法(2)-又厚又黑的待上法(3)-又厚又黑的待上法(4)-厚而无形的待友法(1)-厚而无形的待友法(2)-厚而无形的待友法(3)-厚而无形的待友法(4)-厚而无形的待友法(5)-黑而无形的御敌法(1)-黑而无形的御敌法(2)-黑而无形的御敌法(3)-黑而无形的御敌法(4)-黑而无形的御敌法(5)+厚黑管人谋职篇-毛遂自荐—求职术(1)-毛遂自荐——求职术(2)-毛遂自荐——求职术(3)-毛遂自荐——求职术(4)-背靠大树——交友术(1)-背靠大树——交友术(2)-难得糊涂——办事术(1)-难得糊涂——办事术(2)-难得糊涂——办事术(3)-直来直去——直谏术(1)-直来直去——直谏术(2)-不耻下问——学习术(1)-不耻下问——学习术(2)-屈一伸万——晋升术(1)-忍辱负重——抗争术(1)-忍辱负重——抗争术(2)-忍辱负重——抗争术(3)-隔岸观火——应变术(1)-隔岸观火——应变术(2)-以傻卖傻——保全术(1)-以傻卖傻——保全术(2)-以傻卖傻——保全术(3)-以傻卖傻——保全术(4)+厚黑学立威篇-杀一儆百——立威术(1)-杀一儆百——立威术(2)-杀一儆百——立威术(3)-以毒攻毒——统御术(1)-以毒攻毒——统御术(2)-以杀止杀——抗争术(1)-以杀止杀——抗争术(2)-以杀止杀——抗争术(3)-软硬兼施——恩威术(1)-软硬兼施——恩威术(2)-软硬兼施——恩威术(3)-借刀杀人——制衡术(1)-借刀杀人——制衡术(2)-铁面无私———执法术-除恶务尽——廉政术(1)-除恶务尽——廉政术(2)-除恶务尽——廉政术(3)-除恶务尽——廉政术(4)-做好领导的六件事+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1)-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2)-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3)-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4)-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5)-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6)+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1)-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2)-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3)-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1)-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2)-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3)-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4)+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1)-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2)-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3)+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1)-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2)-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3)-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4)-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5)+做好领导第六件事:赏与罚(1)-做好领导第六件事:赏与罚(2)-做好领导第六件事:赏与罚(3)+新商经之“厚道”-商界泰斗胡雪岩(1)-商界泰斗胡雪岩(2)-商界泰斗胡雪岩(3)-商界泰斗胡雪岩(4)-商界泰斗胡雪岩(5)-商界泰斗胡雪岩(6)-守业宜“忍”(1)-守业宜“忍”(2)-守业宜“忍”(3)-诚信宜“厚”(1)-诚信宜“厚”(2)-诚信宜“厚”(3)-诚信宜“厚”(4)-谋利宜“远”:先赔是为了后赚-谋利宜“远”:以小损而换大益-谋利宜“远”:放长线钓大鱼-谋利宜“远”:以情感促进生意-合作宜“诚”: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合作宜“诚”: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宜“诚”: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合作宜“诚”:善于进行商业合作-分享宜“廉”:正确对待利益分配-分享宜“廉”:人才无价-分享宜“廉”:互利互惠,共存共荣+新商经之“勇断”-商界祖师李嘉诚(1)-商界祖师李嘉诚(2)-商界祖师李嘉诚(3)-商界祖师李嘉诚(4)-创业宜“勇”-创业宜“勇”:野心不败,创新不断-创业宜“勇”:不断加压才能长足发展-经营宜“险”-经营宜“险”:经营生意要善爆冷门-经营宜“险”:冒最大的险,赚最多的钱-竞争宜“黑”-竞争宜“黑”:将计就计,胜利夺“标”-竞争宜“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竞争宜“黑”:商场如战场,成败论英雄-垄断宜“利”:水不外流,独资经营-垄断宜“利”:连锁垄断,独一无二-垄断宜“利”:借势取利,飞黄腾达-兼并宜“强”:强强联合-兼并宜“强”:以小搏大,以弱制强-兼并宜“强”:品牌 管理-兼并宜“强”:善意收购,留好名声+新商经之“经”-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成功需要才气和智慧-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做生意不可拘泥陈规-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商业竞争不相信眼泪-儒商生意经:企业以人为本,学会感恩-儒商生意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生意经:不赊不欠,薄利多销-儒商生意经:上下同欲,无往不胜-儒商生意经:稳做生意,细水长流-儒商生意经:以德报怨,赢得顾客-儒商生意经:处处留心,以寻商机-官商生意经:坚持己见,又不独断专行-官商生意经:人情送匹马,买卖不让针-官商生意经:勇争第一,永葆活力-官商生意经:落后就是耻辱-四大“走偏”商人——厚道有余而精明不足的“巨人”史玉柱-精明有余而厚道不足的“爱多”胡志标-精明不及厚道也不及的“飞龙”姜伟-附:“飞龙”姜伟——总裁的20大失误-厚道太过而精明也太过的“南德”牟其中-司马懿的这五句话听懂了两句就能够用一生

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3)

2018年10月28日 字数:3398 来源: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提供人:lofete998763......

治人以收心为上

治人之术以收心为上,收身为下。要想真正得到一个人的忠诚和归顺,必须从情感和良知上征服他。

使别人害怕你,只是短暂的,而要让人感激你,却是长久的效果。

在收买人心方面曾国藩有自己一套方法。他通过对当时军中人员经济情况的分析,推出一套以举荐、奖励、重用和感情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收买人心方案。当时,幕府人薪水出自军费,标准甚低,数有定额,仅能维持全家生活。他们所以对曾国藩幕府趋之若鹜,主要是想混个一官半职。为此,曾国藩利用保举高官来收买人心鼓励士气。曾国藩从军之初,对这一点体会并不深刻,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而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竟达到百分之二三十。不少人认为欲求官职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却主动抽奔胡林翼门下。开始,曾国藩还以为自己德不足以服众,后来渐渐发觉主要是保举太少,使人感到升发无望所至。所以后来曾国藩对手下幕僚大批进行举保,终于使手下人员各个都有官当,人人都有前途,他们后来都十分感激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曾国藩的收买人心术也使得他成为一代名臣。有许多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自以为高压和淫威就能得到一切,实则无异于自戕。以秦始皇之残暴,尚有荆轲的拼死一搏;隋炀帝虽然凶狠也只有暴尸荒郊,以此看来,宋太宗纳吕端之言,收降叛逆的韬略,实足为统治者之经验。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夷邦党项首领李继迁时常领兵侵犯边关,此人迂顽不化,言而无信,他时而与宋构和,时而又翻脸不认账,常使西部边疆难有安稳日子。宋朝廷为对付李继迁的侵扰,可以说是用尽了办法,最终也没收到好的效果。

一日,保安军报知朝廷,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请求发落。赵光义闻报喜出望外,欲传旨杀掉李母,以儆效尤。

吕端闻知此事,立即入朝禀奏道:“这样做不是好办法,从前楚汉之争,项羽欲用油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如果你烹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我一杯肉汤喝’。如此看来,那些真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是不会顾念他的亲属的。刘邦尚且如此,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的恶徒呢!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不敢保证明天就能捉住他本人,他必然以更疯狂的行动来报复,这样反而坚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徒惹麻烦”。

宋太宗闻言,恍然若有所悟,忙问道:“那依你之言应如何办才好呢?”

吕端道:“以愚臣之见,最好将他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招待她,以此为诱饵,招李继迁前来归顺,即便他仍旧野性不改,再生事端,也使他有所忌惮,因为他母亲的生死大权操纵在我们手中。”

太宗按吕端之意办理,善待李母。几年后,李母老死延州,宋朝人也以礼葬之。又过十多年,李继迁也死了,他儿子继位后深感宋朝的一番仁义之心,竟率众向宋朝纳膝称臣。

由此观之,人治之术欲得天下,必得人心。人心在平常是看不见的,关键时刻又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有勇有谋方为雄才大略

人们都看过《水浒传》,其中李逵就是十足的有勇无谋之人,他骁勇善战,可就是缺少计谋策划,所以在人们心目中他只是一介武夫,非雄才大略者。什么才是雄才大略呢?不妨浅述清朝皇氏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满人的当政,给中国政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许多新的气象。

历史已经说明,游牧民族身上的外向进取因素相比于农业民族保守封闭的特性,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而且,清朝前期的皇帝个个好学勤政,聪明能干。他们综合满汉文化,受到完整的汉学教育,游牧民族的身份使他们又有马上皇帝的骁勇善战,可谓个个都文武双全。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康熙是最年轻有为的一位,也是最能干的一位。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开始大展宏图。可以说,清朝政治基础的建立,是在康熙二十年以后的事。

由于多尔衮和顺治帝在位的时候,只是忙于确定对汉人的统治政策,戎马仓皇,兵事不断,难以做出有积极建设性的成就,直到康熙之后,才形成盛世局面。

智除鳌拜和平定三藩之乱,最能看出少年康熙的政治智慧和眼光。

康熙即位之初,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鳌拜结党专横,权倾朝野,康熙早不满意却也奈何不得。在鳌拜擅自杀了四大臣中的苏克萨哈以后,康熙才决心铲除鳌拜。

当时,康熙手中能够凭借的力量不多,仅仅是经常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康熙就让他们在宫中学习武功,等到鳌拜上朝时,趁其不备,叫藏在后面的伙伴一起上去把鳌拜抓住,以大罪三十款处罪。朝中政治才气象一新。

如果说铲除鳌拜多少还有运气的成分,那勇于削藩则让人感受到康熙的雄才大略。

清朝建立以后,八旗兵主要驻守在北方及江浙、福建。两广和西南云贵暂让给汉人藩王来镇守。藩王在自己的辖区之内,控制着地方的行政及财政,俨然是个独立王国。中央派驻的官员根本制衡不了。三个藩王中,又数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其尾大不掉之势,成了满清统治的心腹大患。

康熙二十岁时,毅然决定“撤藩”,激起三藩的叛变。吴三桂成了叛变的首领。叛军势力一度占据南中国及川陕部分地区,形势险恶。

康熙坐镇宫中指挥若定,双方激战长达八年,最后以康熙大获全胜而告终。

作为在深宫里长大的年轻皇帝,居然能把身经百战的老将吴三桂击败,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的胆识及领导才华。

士兵无谋有将帅率领,将帅无勇无谋又有谁来率领呢?少则几十,多则上万的士兵的身家性命都在你的手里,所以将帅不可无谋。今天的领导,也一理同然,无谋会给企业和职工造成重大损失,要慎之慎之。

共患难易而共富贵者难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君臣一起打天下时,大臣们越能干就越能得到君主的欣赏和重用,一旦天下平定后,能干的优点就会变成独断专行的同义词,就会令皇上不能容忍,如前面提到的李善长、胡惟庸就是类似的例子。特别是那些与皇上一起谋权篡位的功臣宿将,皇帝的一切机密他们都知晓,如果事成之后不及时退身归隐,就会令皇上寝食不安。因为他们虽然是皇帝谋天下的心腹,却也同样是皇帝坐天下的隐患,所以必须除去方可心安。清朝雍正皇帝就是如此。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后,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外面依靠川陕总督年羹尧,廷内依靠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在宫中侍奉康熙的隆科多,一举夺取皇位。雍正登位以后,年羹尧和隆科多没有及时退隐,而是在雍正不断给他们加官晋爵声中昏昏然,以为雍正只能依靠他们,不会加害他们。谁知,正当他们位极人臣之际,雍正一纸诏书,先将已加封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收入狱中,此时距雍正登基仅仅三年不到,不久又以九十二大罪赐年羹尧在狱中自尽。接着又轮到了隆科多,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隆科多以大不敬之罪五等、凡四十一款,被永远禁锢,次年就死于禁中。雍正上台后所以迫不及待地杀死年羹尧和隆科多,就因为他自己上台的秘密全在他们手里,一日不除去他们,雍正心中就一日不安。如果年羹尧和隆科多能及早归隐,雍正或许还能放他们一马,但他们沉浸在加官晋爵的红灯绿酒之中,有点儿忘乎所以了,结果又重蹈前人覆辙,这也是他们贪恋官爵的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对某些地区的豪强地主也进行了打击。在统一全国后,就赐予功臣宿将大量的土地,但这批新贵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兼并掠夺土地,仗着自己开国功高,骄横放纵,多行不法。这班新地主阶级就渐渐和中央皇权产生了矛盾。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镇压胡惟庸集团的同时,凡被认为对明王朝有危险的文武大臣,都被罗织罪状,加上胡党的罪名,处以死刑。胡惟庸最初的罪状是“擅权枉法”,之后,随着朱元璋翦除异己、镇压反对派的需要,又制造所谓通倭寇、叛逆等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又发展到曾串通李善长谋反,又进行了一次大屠杀。胡案十年间,牵连被杀的公侯、大将、文臣达二十余人,合计杀了三万多人。成为明初第一大狱。

胡案以后,朱元璋又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大将军蓝玉,并抄斩三族。平时和蓝玉关系密切的将臣,都被定为逆党,抄家灭族。这个案件共杀了一万五千人,把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杀了个干净。

除胡蓝两大狱外,朱元璋又常以某罪名对某个开国功臣或赐死,或鞭死,或砍头。连替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徐达也没能幸免。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屠杀功臣最厉害的要算朱元璋,他杀功臣手段之狠,连他最崇拜的老乡刘邦也望尘莫及,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元璋数以万计地屠杀元勋宿将,冀图保证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承袭制度,以维护未来嗣君。但由于功臣武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因而军权已完全落在藩王之手,不久皇室内部矛盾表面化,终于爆发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战功显赫的武将可资调遣,亦无老谋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后城破自焚而亡。

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独创性的措施,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统治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过贡献。他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使人民能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在于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在于解放奴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于保护商业,繁荣了市场;在于严惩贪官污吏;在于不信符端,不求长生,讲究节俭等等,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缺点也很多,这个曾被封建地主阶级视为“盗贼”的人,时时担心着江山巩固问题,故使他“忧危积心”。为此,他对官僚机构、军队组织不断进行改造,大肆屠杀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必定是封建君王们奉行的不可告人的秘诀。在今天看来,实在是犯下滔天大罪。如果你是领导者,功成名就之时,切不可效仿古代帝王。须知,没有那些功臣,就没有你的功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