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3)

2018年10月28日  来源: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提供人:lofete998763......

治人以收心为上

治人之术以收心为上,收身为下。要想真正得到一个人的忠诚和归顺,必须从情感和良知上征服他。

使别人害怕你,只是短暂的,而要让人感激你,却是长久的效果。

在收买人心方面曾国藩有自己一套方法。他通过对当时军中人员经济情况的分析,推出一套以举荐、奖励、重用和感情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收买人心方案。当时,幕府人薪水出自军费,标准甚低,数有定额,仅能维持全家生活。他们所以对曾国藩幕府趋之若鹜,主要是想混个一官半职。为此,曾国藩利用保举高官来收买人心鼓励士气。曾国藩从军之初,对这一点体会并不深刻,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而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竟达到百分之二三十。不少人认为欲求官职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却主动抽奔胡林翼门下。开始,曾国藩还以为自己德不足以服众,后来渐渐发觉主要是保举太少,使人感到升发无望所至。所以后来曾国藩对手下幕僚大批进行举保,终于使手下人员各个都有官当,人人都有前途,他们后来都十分感激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曾国藩的收买人心术也使得他成为一代名臣。有许多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自以为高压和淫威就能得到一切,实则无异于自戕。以秦始皇之残暴,尚有荆轲的拼死一搏;隋炀帝虽然凶狠也只有暴尸荒郊,以此看来,宋太宗纳吕端之言,收降叛逆的韬略,实足为统治者之经验。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夷邦党项首领李继迁时常领兵侵犯边关,此人迂顽不化,言而无信,他时而与宋构和,时而又翻脸不认账,常使西部边疆难有安稳日子。宋朝廷为对付李继迁的侵扰,可以说是用尽了办法,最终也没收到好的效果。

一日,保安军报知朝廷,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请求发落。赵光义闻报喜出望外,欲传旨杀掉李母,以儆效尤。

吕端闻知此事,立即入朝禀奏道:“这样做不是好办法,从前楚汉之争,项羽欲用油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如果你烹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我一杯肉汤喝’。如此看来,那些真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是不会顾念他的亲属的。刘邦尚且如此,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的恶徒呢!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不敢保证明天就能捉住他本人,他必然以更疯狂的行动来报复,这样反而坚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徒惹麻烦”。

宋太宗闻言,恍然若有所悟,忙问道:“那依你之言应如何办才好呢?”

吕端道:“以愚臣之见,最好将他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招待她,以此为诱饵,招李继迁前来归顺,即便他仍旧野性不改,再生事端,也使他有所忌惮,因为他母亲的生死大权操纵在我们手中。”

太宗按吕端之意办理,善待李母。几年后,李母老死延州,宋朝人也以礼葬之。又过十多年,李继迁也死了,他儿子继位后深感宋朝的一番仁义之心,竟率众向宋朝纳膝称臣。

由此观之,人治之术欲得天下,必得人心。人心在平常是看不见的,关键时刻又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有勇有谋方为雄才大略

人们都看过《水浒传》,其中李逵就是十足的有勇无谋之人,他骁勇善战,可就是缺少计谋策划,所以在人们心目中他只是一介武夫,非雄才大略者。什么才是雄才大略呢?不妨浅述清朝皇氏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满人的当政,给中国政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许多新的气象。

历史已经说明,游牧民族身上的外向进取因素相比于农业民族保守封闭的特性,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而且,清朝前期的皇帝个个好学勤政,聪明能干。他们综合满汉文化,受到完整的汉学教育,游牧民族的身份使他们又有马上皇帝的骁勇善战,可谓个个都文武双全。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康熙是最年轻有为的一位,也是最能干的一位。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开始大展宏图。可以说,清朝政治基础的建立,是在康熙二十年以后的事。

由于多尔衮和顺治帝在位的时候,只是忙于确定对汉人的统治政策,戎马仓皇,兵事不断,难以做出有积极建设性的成就,直到康熙之后,才形成盛世局面。

智除鳌拜和平定三藩之乱,最能看出少年康熙的政治智慧和眼光。

康熙即位之初,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鳌拜结党专横,权倾朝野,康熙早不满意却也奈何不得。在鳌拜擅自杀了四大臣中的苏克萨哈以后,康熙才决心铲除鳌拜。

当时,康熙手中能够凭借的力量不多,仅仅是经常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康熙就让他们在宫中学习武功,等到鳌拜上朝时,趁其不备,叫藏在后面的伙伴一起上去把鳌拜抓住,以大罪三十款处罪。朝中政治才气象一新。

如果说铲除鳌拜多少还有运气的成分,那勇于削藩则让人感受到康熙的雄才大略。

清朝建立以后,八旗兵主要驻守在北方及江浙、福建。两广和西南云贵暂让给汉人藩王来镇守。藩王在自己的辖区之内,控制着地方的行政及财政,俨然是个独立王国。中央派驻的官员根本制衡不了。三个藩王中,又数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其尾大不掉之势,成了满清统治的心腹大患。

康熙二十岁时,毅然决定“撤藩”,激起三藩的叛变。吴三桂成了叛变的首领。叛军势力一度占据南中国及川陕部分地区,形势险恶。

康熙坐镇宫中指挥若定,双方激战长达八年,最后以康熙大获全胜而告终。

作为在深宫里长大的年轻皇帝,居然能把身经百战的老将吴三桂击败,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的胆识及领导才华。

士兵无谋有将帅率领,将帅无勇无谋又有谁来率领呢?少则几十,多则上万的士兵的身家性命都在你的手里,所以将帅不可无谋。今天的领导,也一理同然,无谋会给企业和职工造成重大损失,要慎之慎之。

共患难易而共富贵者难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君臣一起打天下时,大臣们越能干就越能得到君主的欣赏和重用,一旦天下平定后,能干的优点就会变成独断专行的同义词,就会令皇上不能容忍,如前面提到的李善长、胡惟庸就是类似的例子。特别是那些与皇上一起谋权篡位的功臣宿将,皇帝的一切机密他们都知晓,如果事成之后不及时退身归隐,就会令皇上寝食不安。因为他们虽然是皇帝谋天下的心腹,却也同样是皇帝坐天下的隐患,所以必须除去方可心安。清朝雍正皇帝就是如此。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后,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外面依靠川陕总督年羹尧,廷内依靠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在宫中侍奉康熙的隆科多,一举夺取皇位。雍正登位以后,年羹尧和隆科多没有及时退隐,而是在雍正不断给他们加官晋爵声中昏昏然,以为雍正只能依靠他们,不会加害他们。谁知,正当他们位极人臣之际,雍正一纸诏书,先将已加封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收入狱中,此时距雍正登基仅仅三年不到,不久又以九十二大罪赐年羹尧在狱中自尽。接着又轮到了隆科多,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隆科多以大不敬之罪五等、凡四十一款,被永远禁锢,次年就死于禁中。雍正上台后所以迫不及待地杀死年羹尧和隆科多,就因为他自己上台的秘密全在他们手里,一日不除去他们,雍正心中就一日不安。如果年羹尧和隆科多能及早归隐,雍正或许还能放他们一马,但他们沉浸在加官晋爵的红灯绿酒之中,有点儿忘乎所以了,结果又重蹈前人覆辙,这也是他们贪恋官爵的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对某些地区的豪强地主也进行了打击。在统一全国后,就赐予功臣宿将大量的土地,但这批新贵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兼并掠夺土地,仗着自己开国功高,骄横放纵,多行不法。这班新地主阶级就渐渐和中央皇权产生了矛盾。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镇压胡惟庸集团的同时,凡被认为对明王朝有危险的文武大臣,都被罗织罪状,加上胡党的罪名,处以死刑。胡惟庸最初的罪状是“擅权枉法”,之后,随着朱元璋翦除异己、镇压反对派的需要,又制造所谓通倭寇、叛逆等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又发展到曾串通李善长谋反,又进行了一次大屠杀。胡案十年间,牵连被杀的公侯、大将、文臣达二十余人,合计杀了三万多人。成为明初第一大狱。

胡案以后,朱元璋又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大将军蓝玉,并抄斩三族。平时和蓝玉关系密切的将臣,都被定为逆党,抄家灭族。这个案件共杀了一万五千人,把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杀了个干净。

除胡蓝两大狱外,朱元璋又常以某罪名对某个开国功臣或赐死,或鞭死,或砍头。连替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徐达也没能幸免。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屠杀功臣最厉害的要算朱元璋,他杀功臣手段之狠,连他最崇拜的老乡刘邦也望尘莫及,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元璋数以万计地屠杀元勋宿将,冀图保证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承袭制度,以维护未来嗣君。但由于功臣武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因而军权已完全落在藩王之手,不久皇室内部矛盾表面化,终于爆发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战功显赫的武将可资调遣,亦无老谋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后城破自焚而亡。

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独创性的措施,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统治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过贡献。他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使人民能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在于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在于解放奴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于保护商业,繁荣了市场;在于严惩贪官污吏;在于不信符端,不求长生,讲究节俭等等,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缺点也很多,这个曾被封建地主阶级视为“盗贼”的人,时时担心着江山巩固问题,故使他“忧危积心”。为此,他对官僚机构、军队组织不断进行改造,大肆屠杀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必定是封建君王们奉行的不可告人的秘诀。在今天看来,实在是犯下滔天大罪。如果你是领导者,功成名就之时,切不可效仿古代帝王。须知,没有那些功臣,就没有你的功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