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厚而无形的待友法(5)

2018年10月28日  来源: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提供人:lofete998763......

识友妙招,烈火练金

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的能臣管仲,与鲍叔牙是朋友。他之所以能被齐桓公破格任用,完全是由于鲍叔牙的推荐,所以管仲常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可见,他对鲍叔牙十分感谢,当然,也更深深地理解他。但是在他临死时,齐桓公问他:“你死之后,让鲍叔牙来接替你的职务,你看怎么样?”管仲听后,想了一会儿终于说:“鲍叔牙是我的恩人和好朋友,又是一位至诚的君子,但是,我认为他不适合执掌国政。”齐桓公问他为什么,管仲回答说:“鲍叔什么都好,就是对善与恶看得过于分明,别人有一点儿过错他都不能容忍。为人处世,对别人的优点不忘于怀是可以的,但对别人的任何错误和缺点都不能容忍,谁又受得了呢?鲍叔牙看见别人有一点儿不是,便一辈子不能忘记,这是他的短处啊!”齐桓公同意管仲的话,最后选用了隰朋。

不久,这话被齐桓公的幸臣易牙听到了,由于管仲曾经劝告齐桓公不要亲近易牙这样的人,所以一直怀恨在心,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就偷偷地鼓动鲍叔牙说:“管仲之所以能当宰相,还不是全靠您的推荐。现在他病危,大王问他谁可为相,他却说您不适宜,另外推荐了隰朋。您瞧,这多不够朋友!”鲍叔牙听了这话,冷冷一笑,对易牙说:“对呀,这正是为什么我要推荐管仲的理由啊!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情,不吹拍朋友,你们如何能够理解?假如大王让我当司寇,专管驱逐佞人,那是很合适的;假如让我主持国家,你们可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说得易牙无地自容,赶快逃走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论感情非常深厚,论理性对事物的观察也十分准确,但他们却能将两者分得很清,并不影响他们对人的理性观察和感情的交流。相比之下,更多的中国人却常常在理性和感情中划不清界限,成为感情的牺牲品。这是我们处世中所应注意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去辨别朋友的好坏呢?

一、识人以义,可以共存

判别朋友的标准是以义为首,还是以利为首,如果弄清楚这一点就不会产生错误了。三国时孙策夺取丹阳后,吕范要求暂领丹阳督都的职务。孙策说:“你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兵马,怎么再委屈你做这小官呢?”吕范说:“我舍去本土托身于将军,就是为了同你一起共创大业,我俩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关,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败。这就是我的忧虑,不单单是您啊!现在丹阳这样重要,事关大局,还计较官职大小吗?”孙策非常感动,认为他是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就把丹阳交给了吕范。

二、危难易出朋友,危难也易出卖朋友

大难当头时,人们总是愿意联合起来,这时候他们就成了朋友。而当朋友不能够共御灾难时,人们又通常出卖朋友来保存自己,所以识别朋友的方法十分复杂。

孙子说:“吴人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说的是当舟将沉下水去时,吴人越人,都想把舟拖出水来,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线,所以平日的仇人,都会变成患难相救的好友。而相反,张耳、陈余,称为刎颈之交,算是至好的朋友,后来张耳被秦兵围困,向陈余求救,陈余畏秦,不肯应援,二人因此结下深仇,这时张耳将秦兵向陈余方面推去,陈余又将秦兵向张耳方面推来,力线方向相反,所以至好的朋友会变成仇敌。结果,张耳帮助韩信,把陈余杀死在低水之上。可见,危难时也易出卖朋友。

危难识朋友的方法你也可以一试。

三、以心相交真朋友

1.志同道合真朋友。交朋友首先得有共同的操守和共同的志趣,不分年长年幼,也不分男性女性,但思想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才有可能成为真朋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很难说他是不是你的真朋友。

2.雪中送炭真朋友。在人们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非万不得已时是不会向朋友要求什么的,一但求到就说明了求助者对朋友的信任和认同。

而真朋友往往是即使自己倾家荡产、牺牲性命也会举义相助的。见死不救、落井下石者绝不会是真朋友。

3.敢言过失真朋友。朋友应是以心相交的,所以,当他们发现彼此身上存在的缺点时,肯定会诚心诚意地直接指点出来,不会有任何顾忌。这种敢言不是的朋友是真朋友,文过饰非、有所保留的不见得是真朋友。

四、亲疏远近识朋友

1.亲疏识友。我们每个人都有知己的朋友,这类朋友交往甚密,几乎就像自家人一样,任他自由来去,不必迎来送往。来时赶上饭就吃上一口,渴时掂起壶自斟自饮。遇到问题让他也发表一些高见,碰上困难首先想到的会是他。一句话,这样的朋友交心知底,最可信赖。但如果你非要用客客气气的方法来招待他,反倒显得生疏了。而比较生疏的朋友,如果你在交往中过于随便不讲礼节,有时他也会感觉你不太重视他呢。所以,分出亲疏后,有一个用礼话“度”的问题。

2.远近识友。我们的朋友可能有些远在天涯,有些近在咫尺,后者因接触频繁则容易融洽,前者因距离颇远则容易疏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把感情调适到最佳状态呢?方法是对远离自己的朋友用感情要细腻,关心得要细致一些,嘘寒问暖,谈见闻、聊趣事不厌其烦,这样显得你们的生活是交融相通的;对近前的朋友则把感情要粗放,谈些大事、乐事,高高兴兴,才不显得你们的关系过于庸俗,也才不易生出是非。所以,分出远近后,有一个用情话“度”的问题。

3.个性识友。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是不相同的,我们在交朋友时,往往注意交他的某一点长处,不见得非与其性格类同。但是当以你为中介,朋友们相互认识后,他们是否能合得来,这是一个大问题。合得来还好,合不来时,两边战火一起,必然殃及你这个中间地带,这时候最尴尬的岂不是你?所以,分出个性后,不投缘的类群绝对不要把他们聚在一起。

4.文武识友。文友和武友往往我们都需要,但若与文友在一起时谈的不免是诗文棋画、风花雪月;与武友在一起时谈的少不了刀枪棍棒、胡虏倭寇,内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你若不想冷淡一方朋友,就不要把文友与武友安置在同一个客厅里。

五、诚心求教识朋友

三国时期,姜维曾求教于诸葛亮,可诸葛亮开始并不看重他。于是,姜维私下就虚心好学,每天挑灯夜读,这些都让诸葛亮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后来,诸葛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给了姜维许多知识,如八卦阵法、连弩箭法等,姜维由此成为了一名骁勇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

六、真金不怕烈火炼

如果一个人富有而不嚣张,地位尊贵而毫无傲气,担当重任而不三心二意,处理事情诚实毫无隐瞒,遇到困难不会逃脱,面对问题能够随机应变,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仁、义、忠、信、勇、谋六守,这就是真贤能之士了。下列六种识友标准可供参考:

1.富之而观其无犯;不犯者,仁也。

2.贵之而观其无骄;不骄者,义也。

3.付之而观其无转;不转者,忠也。

4.使之而观其无隐;不隐者,信也。

5.危之而观其无恐;不恐者,勇气。

6.事之而观其无穷;不穷者,谋也。

七、君子有道,小人无德

1.有才能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君子,有道德的人必然不同于小人。

2.君子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甘浓。品德高尚的人不以利相交,而以德相交。

3.君子见了别人的危难就同情他,小人见了别人的危难就幸灾乐祸。

4.君子以得仁义为快乐,小人以满足邪淫为快乐。君子和小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情操。

5.君子喜欢赞扬别人,小人喜欢毁谤别人;君子喜欢给予别人,小人喜欢向别人索取。

6.君子要求自己严格,小人要求别人严格。

7.君子心地宽广,泰然自若;小人常常忧虑恐惧,惶惶不可终日。

8.对于君子,你替他办事容易而要讨他喜欢却难;对于小人,你替他办事很难而要讨他喜欢却很容易。

9.君子使各种意见得到合理的一致,却不随声附和;小人随声附和,而不去合理地解决意见分歧。

10.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坚持操守;小人一旦穷困,就不能节制自己了。

11.君子坦然自安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坦然。

12.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想。

13.依附小人的,必定是小人;趋附君子的,则不一定是君子。

八、识贤八法

凡是有才能的贤人,难免要遭到阴险浅薄之人的恶意中伤。由此被迷惑而遭冷落,最终得不到使用。

任用贤德的人并不太难,识别有贤德的人才真正困难;使用有才能的人并不太难,发现有才能的人才真正困难。

画老虎,画皮毛容易,画出内部骨骼就困难了;认识人的外貌容易,认识人的内心就困难了。下面有八种了解人的方法:

1.提出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

2.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

3.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

4.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

5.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

6.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

7.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

8.使他醉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

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九、身正不怕影子斜

宋神宗年间,苏东坡被弹劾而下狱。一天夜里他正要入眠,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假如苏轼没有狱中安睡的胆魄,真不知会怎样。

《厚黑学》 厚黑无形的待友学 厚而无形的待友法(7)

十、刚直见忠义

君子进谏的忠言,有时听得逆耳,但能领会到他是想真心地帮助执权者去成就伟业,他们所期望的回报就是与执权者共享成功的喜悦,而决不会有谋权篡位之野心。

所以,执权者要以自己身边常有一些君子而感到骄傲,能够听到批评之言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干事业之必须。另外,君子如果敢于纳谏直言,则说明执政者本身还没有染上骄横跋扈的坏习气,没有吓得别人不敢开口。这样,执政者那宽广的胸怀和从善如流的好品质也会为世人所称颂。

宋代名臣宗道之所以为宋真宗所赏识,是因他为人老实。真宗虽非英明之君,但能赏识宗道,说明他不是糊涂之主。宗道为人刚正而诚实,敢于坚持原则,据实以争。太后提升他参政,他并不因此感恩而盲目附从,或阿谀顺从。有人请立刘氏七庙,刘太后征求辅臣意见,辅臣虽不同意却不敢说,只有宗道出来反对,坚持不可。仁宗与太后同往慈孝寺,太后车驾先行,宗道坚持必须皇帝先行,太后车驾只好随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