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颜无羞的求人法(1)
求人难,难于上青天。一个“防”字拒人于千里之外,一个“假”字可谓入木三分。处世求人几多甘苦坎坷几多悲欢离合。
中国人是最讲求面子的,因此有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一说,可见求人办事的确需要有厚颜弃面、能屈能伸的品性。能够厚颜无羞地去求人,难亦不难,若死守面子就会既办不成事、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损失更多的利益,甚至伤害到自己。
求人办事,厚颜弃面
与人打交道,面子问题很重要。中国人自古好面子,读书人更好面子,一事当前,面皮薄,该开口的不开口,该要求的不要求,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拒绝的不拒绝,结果失去了大好时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种说法叫“面子杀人”,意思是说,有时候为了面子,可能伤害了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
张老师酷爱收藏书籍,每天必围书架转上几圈:以手拭去书上的灰尘,选几本心爱的书籍,靠沙发一坐读起来,其乐无穷。但某日好友李某到来,见其藏书,大加称赞,并择架上一书要借走。此书乃张老师最珍贵的书籍之一,但碍于情面又不好不借,张老师仔细叮咛李某三天后归还。但三天后见李某又不好意思开口追要,于是一天拖一天,直至有一天张老师终于按捺不住,遂登李某之门索要,而李某却瞪着眼珠子说,我什么时候借你的书了,有凭据吗?有借条吗?张老师终于尝到了“面子杀人”的滋味。
马某自小与林先生熟识,林先生开公司后,马某找到林先生说自己的儿子没有工作,希望林先生公司给安排份工作。林先生明知马某的儿子不争气,但念在多年故友的面子,就让马某的儿子来公司帮忙。谁知,马某的这个儿子一则好逸恶劳;二则坑蒙拐骗,不但工作不好,还借公司名义在外面招摇撞骗,给公司带来一万多元的经济损失。林先生一气之下将马某的儿子开除出公司。但没想到马某却造他的谣,说他的公司有问题,自己的儿子是为了不变坏才自动离开公司的。林先生至此后悔不已,但无计可施。
有的人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犯了错误,别人给他指出来,他却因为面子关系不愿承认,为了面子即使是牺牲一些利益也要坚持错误。这种人的“面子”的确昂贵得很。过去楚地的人不认识生姜,看见生姜就对人说:“这东西是树上结的。”知道的人告诉他:“你说错了,生姜是长在土里的。”这位楚人出于面子的考虑,固执己见,并和人家打赌说:“我敢用驴跟你打赌,然后咱们以十人为限,如果这十人都说生姜是土里长的,我的驴就归你。”于是他们就去向遇见的人请教,结果一连问了十个,十个人都说生姜是长在土里的。这回楚人没话说了,但他却对打赌的人道:“没办法,这十个人真没见识,现在我的驴归你了,可是要知道,姜还是树上长的啊!”楚人不晓得生姜长在哪里,他说生姜长在树上其实并无把握的,只不过“铁嘴钢牙”罢了。可见,他的死硬到底,并非是坚信自己的论断,而是宁可输驴而不输口。因为在他看来,面子比驴更重要。
某厂的会计在审核一张出差单据时发现,供销科小张的报销费中有三千多元属于不应报销的,于是予以驳回,不予报销。但过了两天,负责财务的张副厂长(小张的叔叔)找到会计说:“算了,给他报了吧,这事我知道。”会计说:“张厂长,这不符合财务制度哇。”张副厂长把脸一沉说:“怎么,我负责财务,我说的话,你都不听了吗?你看着办吧。”会计考虑了几天,还是违心地给小张报了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张与会计是同事关系,而张副厂长却是会计的顶头上司,俗话说“船大还能漫过水去”,“胳膊怎能拧得过大腿”,因此,会计在关键时刻顶不上去,做了违心的事。
马群是个刚被提升的局长。当他乘坐的专车第一次开进单位的大院时,门卫把车挡在了门外,直到司机和门卫解释了好几分钟,才放车进门。马群从心理上就对这个门卫抱有反感,果然,在他的竭力主张下,将单位的门卫撤换了。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他的行为的:作为新提升的局长,他从心理上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新人形象,并希望人人接受这一形象,一旦这一形象不被人们接受,他便会产生恼怒和嫉恨心理,这也是一种情商病。犯这种病的人一旦地位变动就要发作,“面子”随着“位子”的变化而变化是这种情商病的主要特征。
能伸能屈,求人不难
对于正常人来说,要面子并非缺点;相反,在某些时候倒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连一点儿面子都不讲了,那倒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甚至是十分值得担心的事情。但是,爱面子如果到了可以牺牲原则,固执己见到了不分是非的地步,那就不正常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人,他们在和同事们学习、研究问题的时候,一旦自己提出了一个意见和想法,别人就只有赞成和同意的份儿,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就非要跟人硬顶到底不可。总之,说来说去,只有他的道理对,别人只能按他的道理办,否则就是折了他的面子。
自然,有的人也会稍微策略一些,他们或许不会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硬说自己的道理和办法对,但心理上却拒绝外来意见,只想依着自己性子办,总之,他们都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脸面,至于效果如何则不管不顾。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时他们也并非百分之百地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办法正确,或百分之百地知道对方的建议错误和无用。甚至还可能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的意见和办法不灵或不佳,而确实知道人家的建议百分之百地胜过自己,但这些都不足以使他从善如流,屈己从人,或者稍稍吸收一些别人的长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肯牺牲自己的面子。
人一旦把面子看得比真理还重要,那就变得十分荒唐可笑了。
《贤栾编》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以前有个盲人,由窄窄的板桥上通过一条干涸了的小溪,一失足由桥上滑了下去,幸亏两手抓住了板桥上的横木,拼命挣扎,又喊又叫,自以为一失手必然要落入深渊,活不成了。过路的人看到以后,就好心地告诉他说:“没关系,只要一撒手,你就脚踏实地了。”可盲人却根本不相信,觉得有眼睛的人一定是在故意捉弄他,想出他的丑,于是照样抓着横木大声号叫,直到实在支持不住,失手坠落到地上的时候,才知道过路人说得是真的。
这个盲人,自己不能看见道路,如果能够正视这一点,请明眼人带路,不顾及面子,顶得上去,这固然很好,但既然已经失足了,能退得下来,听从别人劝告也好,可以稳稳当当地行走,但他既顶不上去,又退不下来,那就荒唐可笑了。
当一个人进退两难时,就能体会到“顶不上去,退不下来”的痛苦。
例如,在当今社会,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加快致富,人们背井离乡奔向开放和繁荣的地方,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固守乡土、足不出户、谨小慎微、害怕变化等等观念和心态,反倒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处于一种“顶不上去,退不下来”的尴尬境地。
他们一方面不甘于目前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中,他们或者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不喜欢目前的环境,认为没有发展余地,理智告诉他们“应该退下来”另谋发展,但他们却害怕离开现在环境后状况会更恶化,因此,处于一种“退不下来”的状况;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可能硬着头皮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中继续努力地干下去,处于一种“顶不上去”的状态。这样的人在现在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这两种状态维持时间越长,浪费的时间和遭受的痛苦越多。
看过《田中角荣传》的人也许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田中角荣年轻时曾经干过给房顶铺瓦的体力活,一次不小心踩碎一块瓦,被工头撞见,好生奚落、责备,田中角荣一怒之下踩碎好多块瓦,头也不回地辞职而去。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道理,一种工作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当工作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适合工作,以及自己不适合某一工作环境时,惟有个人寻求发展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