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1亿对阿里没意义
如此强调业务耦合的阿里投资并非一夕而成。在2014年之前,追求回报、扶持企业的财务投资仍在阿里投资中有重要地位。
2005年8月,农历七月初七,阿里与雅虎的联姻出现了两个版本:外媒传言,雅虎将兼并阿里获得后者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国内的版本则是阿里收购雅虎中国,还获得10亿美元的礼金。
不论如何理解,这都是阿里对外宣称涉足投资的起点。
“2005、2006年阿里还没什么钱,也不懂投资。”一位有着技术和金融双重背景、当时被马云招入阿里的高管向36氪回忆,“我想要做投资、并购,但是没这业务。就把我派去管技术了。”
2008年,阿里资本成立。多位知情人向36氪证实,阿里资本的成立就是为了做财务投资。那时,阿里内部仅在淘宝、B2B等各个子公司设有战略合作部,集团层面的投资只有财务投资一种。从2008年到2011年,尽管阿里投资了搜狗、易图通、UC等公司,但整体仍处摸索阶段。
原阿里战略投资总监、湖畔山南合伙人盛森告诉36氪,变化发生在2012年底。“陆兆禧(前阿里巴巴CEO)后来从分散的战略合作部中找来有海外背景、能力较强的人组成了集团层面的战略合作部。不到一年,战略合作部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去做政府关系,剩下来的就成了集团战略投资部的雏形。”
在战略投资部工作期间盛森跑得最多的就是业务部门。“吴妈(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三丰(现阿里集团副CTO姜鹏)、逍遥子(张勇)都是我的服务对象,他们太忙,但为了商量战略投资的条款,就经常卡他们吃饭的时间聊。碰上他们开业务会,一等就会等上一两个小时。”
盛森记得有一次,他找姜鹏讨论投资条款。姜鹏对投资事项并不了解,盛森就一条条给他解释。“三丰抽烟,战略投资决策又很慎重,我就看他在我面前一根接着一根抽。过了很久,他说,投。”盛森告诉36氪,阿里的战略投资过程中,投资部门和业务部门是“and关系”,要两方都同意才能落实最终的投资。
他就曾拒绝过一次张勇部门提出的投资需求。“那时候逍遥子在弄天猫家装馆,下面的人提出要投一个3D建模公司。但投资团队判断那个公司本身股权架构不够清晰,不需要投资,业务合作就可以。”
另一边,原本缺乏专业力量的阿里资本也在2012年迎来了一位相对资深的投资人士——前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张鸿平。这之后,阿里的投资从“看重跟电商业务的契合度”,变成也会投一些和电商有协同效应的行业,当时的重点一度是 LBS(定位服务)和SNS(社交网络)这两大领域。
有投行人士分析,当时阿里的投资分成两种:一种是早期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和普通VC差不多,目的是打造生态圈、强调布局。例如,陌陌、美团、丁丁网、在路上等,阿里都采取少数股权投资;另一种是要求被投资的公司跟阿里的业务能有较强整合,只要对阿里本身有益,“控股也好,收购也好,占股多少,都可以谈”。
2013年3月,马云的态度改变了阿里投资的方向。
在香港举行的瑞士信贷亚洲投资大会上,马云说,阿里在三年前开始发展移动业务,但一直没有跟上竞争对手腾讯和其微信服务的发展步伐。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将通过收购与并购实现竞争力。
距这次发言两个月前的一个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另一个背景是,阿里集团正计划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加强业务能力的需求空前。
在此之后,阿里彻底放弃了财务投资,强调业务耦合的战略投资路线再也没有改变,且对所投企业股占比逐渐从20%提高到了30%甚至以上,而曾经被广为关注的阿里资本不复存在,张鸿平等财务投资负责人最终离开。
一位2014年从阿里辞职的财务投资人告诉36氪:“阿里靠财务投资赚1个亿已经毫无意义,要的是布大局、赚大钱。”
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说马云是为了这次改变奠定基础的人,那么蔡崇信则是这次转型的核心决策者。
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博士背景的蔡崇信因在瑞典控股公司银瑞达工作与马云接触。1999年,他放弃数百万美元年薪,以500元人民币月薪加入阿里担任CFO。刚到阿里时,蔡崇信就把阿里巴巴员工集合到一起,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挥汗如雨地从最基本的“股份”、“股东权益”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拟了十八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股份合同。从这一刻开始,阿里作为一家公司才有算是有了粗略的资本雏形。
腾讯二把手刘炽平虽也是投行背景,但他加入腾讯时后者已在香港挂牌上市。一进腾讯就担任“首席战略投资官”的刘炽平“管三件没有人管的事”:战略,并购,投资者关系。相比之下,在草创期就加入的蔡崇信,和阿里是更深层次的“一路走来”。
而阿里的CFO角色,也并非只管财务,而是一向和业务分不开。曾有个商家开店不符合淘宝商城规定,接到了一个来自名为“逍遥子”的关店警告。而那个发出警告的“逍遥子”,竟是2007年8月刚上任淘宝网CFO不久的张勇。
2013年4月,蔡崇信卸下CFO职位,出任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主要负责集团战略投资。2017年2月,在宣布与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已成为阿里集团CEO的张勇首次谈及阿里投资原则:始终服务战略目标,从来不做财务投资。
“其实还是到了哪个阶段,就做那个阶段最正确的事。”谢鹰告诉36氪,“毕竟靠投资挣钱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要把精兵强将放在更需要的战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