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年危机真正的根源(上篇):20岁、30岁和40岁的区别

2018年7月24日  来源:36氪 作者: 提供人:anchi......

编者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类的幸福感跟年龄有很大关联。年轻时爱幻想爱拼搏,到了中年,人生逐渐成形,事业也走上正轨。但在这个时候,却有相当部分的中年人感到失望低落,郁郁不得志。事业、健康、家庭、婚姻都可能受到极大的挑战。人都有老的一天,中年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在中年危机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文编译自The Atlantic的原题为“The Real Roots of Midlife Crisis”的文章。

中年危机真正的根源(上篇):20岁、30岁和40岁的区别

今年夏天,好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语气中充满了郁闷和疑惑。他今年47岁,在学术界拼搏一番后,终于获得了终身教职。但是,他不但没觉得开心,反而觉得受到很大的束缚。他幻想着逃离。这样的反应让他自己都觉得迷惑。学术上的成就得到认可,反而不开心,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我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他—— 人生的U型曲线。

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体验都会经历U型曲线般的变化,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在40多岁时,我获得很多成功:和伴侣之间的关系稳定又幸福;身体健康;财政状况很稳定,事业方面也成果颇丰,身边的同事个个都很出色;我出版了一本书,在运营良好的平台上写作,还获得了记者大奖。要是告诉20多岁的人,这将是他们的人生的话,他们一定会欣然接受。但是,就在大家都告诉我,我是人生赢家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我感觉都糟透了。一起床就非常失望,脑中全是关于自己失败的想法。早晨一般是一整天的最低谷。我总觉得,职业没有什么亮点,人生就这样过去了,我需要做出改变,或者逃离。

这些不满足的想法,我知道是鸡蛋里挑骨头,也不理智,所以我没有跟别人说。每当出现这样的想法,我都拒绝承认自己出现中年危机。因为我的职业道路一直都非常稳定,从来没有出现过危机:我所经历的更像是持续的不满情绪。我对自己感到失望,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感恩。我只希望自己的理智能够战胜这些不满的想法。于是我开始把自己应该感恩的事情都列出来,不仅在脑海里列,更是写下来。这样的做法也只是短时有用,很快不满又会重上心头。几周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我脑海中自己的形象慢慢变了。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挺幸福的人,中年的我却总是不满足。我以为自己余生就会是个不满足的人了。

后来,我50多岁了,生活出现了很大的挫折。我的父母双双离世,其中一人是病重身亡,我觉得十分无助。杂志社重组的时候,我的工作也没有了。于是我自己创业,想开创全新的在线市场,为记者和编辑提供网络平台。但是,创业也出了问题。同时,我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坏,肩膀、手肘和膝盖,每天都很疼。但是,失望的迷雾却渐渐散去,对自我的批判也慢慢减轻。刚开始我没感觉到,但是我的精神状态慢慢恢复了。现在我54岁,像是度过了人生中的艰难时期。但是在过渡期里,我经历的到底是什么?

我30岁的时候,里奇66岁。现在他已经去世了,他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作家。他告诉我说: “中年危机一般是40多岁开始的,你回首自己的人生,不禁思索,‘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十年之后,中年危机就过去了,这时你再回首,就会觉得‘其实我的人生还是挺美满的。’” 现在我50多岁了,回想他的话,觉得很对。现在早上起床的时候,人生感觉又回到了二三十岁时历险的时候,虽然现在已经过了50年,我还是会期待明天,不像40多岁时每天觉得失望。我找回了自己的感恩之心。

在50岁的时候,我发现了U型曲线的说法,然后做了一番调查。我真希望自己40多岁的时候,甚至30多岁的时候就知道这样的理论。U型曲线指的是人类的幸福感受到年龄的影响,你可以称之为中年危机,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会经历一个过渡期,但走过之后,人生还是有希望的,人会变得更有智慧。我真希望当时能有人指点我一下,但至少现在我可以指点自己的朋友,告诉他说,这都很正常,很多人都会经历类似的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Richard Easterlin是宾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在看过许多不同国家关于人们幸福感的调查之后,自己开始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他发现了一个悖论(Easterlin悖论):在财富值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国家的幸福指数不会再上升。如今,他在南加州大学教学,人们称他为新型经济学的创始人,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感。当时,对于其他主流经济学家来说,关注幸福感这样主观的事情是很奇怪的。Easterlin说,很多年来,他的研究都被当成好奇心的探索罢了,而不是正经的科学。

20多年过去了,幸福经济学重出水面。而这次有一群劳动经济学家对工作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包括达特茅斯的Blanchflower和华威大学的Oswald。于是,他们开始在国际范围内调查,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他们发现在不同的国家有同样的规律。 “不管你看的是哪个数据集,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在人生的头几十年,人们生活满意度会逐渐下降,在四五十岁时触底,然后逐渐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年轻时候的满意度。”他们将这个规律总结为U型曲线。

Carol Graham是一名发展经济学家,她当时研究的是秘鲁人快速脱贫的过程。 “人们在脱贫之后,对自己脱贫的过程有什么看法?” 她惊奇地发现,客观的生活环境无法用来确定主观的生活满意度。很多脱贫的秘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还不如那些穷人。 “我不知道要怎么解释。”于是,她读了读其他幸福经济学研究,重看自己的调查数据,同样看到U型曲线。先看了南美洲的数据,再看了全世界的其他数据, “这个结论在统计学上看有普遍性。这是人类生活的常态。”

只要是考察生活总体满意度,而不是短期情感变化的调查,就会出现U型曲线。不同国家的数据,调查问题的差异、调查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不同之间, U型曲线的形态和谷底对应的年龄会有不同。U型曲线也没有出现在所有数据统计结果中,毕竟,如果调查样本的差异这么大,却总是出现同样的规律,也容易让人怀疑。但是U型曲线出现的频率不容忽略。2008年一项研究中,Blanchflower和Oswald发现了U型曲线:80个国家中,有55个国家U形曲线谷底出现在46岁。 Graham 和Nikolova最近看了看一项国际性的调查,其中149个国家的人们被问到“总体看来,你对生活是否满意?”受访者为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打分,零分为最差,十分为最好。他们发现,年龄和幸福感之间存在关系,一般在39到57岁之间,生活满意度最低。平均在50岁达到谷底。

在较为富裕的国家,这样的规律更为明显,人们的寿命比较长,老年期健康状况也较好。有时,甚至不用对数据进行处理,就能看到这样的趋势。中年人对生活最不满意。但是在我引用的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都对数据进行过处理,调整了其他变量的影响,比如收入、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等等,只看了年龄对U型曲线的影响。有些学者不看好这种调整,Easterlin本人就觉得这样做歪曲事实。Carol Ryff是威斯康星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她觉得, “就我看来,对数据做调整会扭曲事实,而不是帮助我们看清事情的全貌。”不过,排除了生活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更是引人深思:或许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跟自己的境况无关,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或许人在中年的时候,就是容易不满、郁闷。Blanchflower和Oswald发现,从20岁到45岁期间,年龄相关的不满足感,达到“被迫离职”不满程度的三分之一。

“我觉得,这是关于人类的根本性的发现,几百年后也会是这样。” Oswald如是说。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下这样确切的结论。很多心理学家仍然保持怀疑,尤其是在U型曲线在庞大数据集中反复出现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倾向于研究具体的人,不管是一对一还是通过实验小组,最好是一辈子随访研究得出的结果。 “我觉得总结人生过程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Ryff这样告诉我, “在最终的分析里,你研究的不是真实的人,而是巨大的数据集。”心理学家也不是没找过中年危机的根源,毕竟压力和困难一生中会都有,但是人们普遍在中年时觉得失落迷惘。 但是心理学家一无所获,要是根源在经济学里能找着,心理学家也没什么可说的。

在最近的研究里,研究U型曲线的学者们发现了比统计学上的关联更难忽视的证据。Oswald, Terence Cheng, 和Nattavudh Powdthavee在分析三个国家横向数据集时,发现U型曲线。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追踪了实验对象长时间的生活体验,涵盖了同一群人在不同的年龄收集的数据,不仅仅是问不同年龄段的人之生活满意度而已。Blanchflower和Oswald研究了27个欧洲国家收集来的样本,发现在40多岁的后半段,人们使用抗抑郁药的比例是其他年龄段的近两倍,呈现明显的“山形”曲线。同样的趋势在美国两个州收集的数据也有出现。

研究人员们甚至在大猩猩和黑猩猩精神状态的数据中,发现了同样的趋势,他们对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美国动物园管理者、研究人员和其他照料动物的人进行调查,让他们为动物的精神状态打分。在动物年龄达到相当于人类的45到50岁时,精神状态达到谷底。研究结果在2012年的一篇论文中发表,暗示着人类幸福感曲线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动物。虽说这样的结果可能跟人类生活和社会有关,但是中年危机的根源,或许在生物学中可以找到答案。毕竟,跟人类相近的猩猩也有同样的“中年危机”。

我觉得,这样的研究带来的启示是:虽说不是所有人都会遭遇中年危机,肯定也有人是心满意足的,但是很多人在中年时候都感到失落迷惘。我自己对U型曲线有体验,交流过的朋友当中,也有不少有类似的体验。

“这一定是有内在的原因。”我45岁的好朋友山姆这样告诉我。他说, 20多岁的时候每天都充满刺激和趣味;30多岁时,工作很努力,回报也很稳定;到了40多岁,突然离婚,孩子没有稳定的家庭,还突发心脏病。他告诉我说,现在自己很难感到满足。这个我自己的自我怀疑很相似:或许自己余生就是这样不满足了吧。他也想知道,是不是自己的不满导致了眼前的境况,而不是自己因为这些问题才感到不满。 “职业方面,发展得很不错,但是或许生活中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导致妻子的离开。要是我深入探寻自己的心理,或许再也没什么能让我满足了吧。也许我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的我把生活本身当作挑战,而不是有趣的历险。我想过跑到巴西去,把名字改了,当酒店的服务员。也许等我到50多岁了,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很高兴的告诉他,或许事态真的会有好转。

我的朋友卡利是54岁的女性,她在20多岁的时候,就从事自己理想中的职业,虽说这份工作不断地给她带来成就感,但是30多岁时,事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慢,等到40多岁,父亲突然离世,母亲中风,女儿刚出生,丈夫就离开,然后连工作也丢了。虽然她的职业发展的还是很不错,赚的钱比原来更多,但她觉得自己变了,性格方面更有“黑色幽默”,人怎么能同时承受这么多苦恼呢?

过去的几年中,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卡利的生活不再有那么多波澜,情绪也平稳了许多。 “虽说每天我做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情,但是感觉不一样了。”她的价值感也渐渐跟工作本身脱离开来, “我意识到,工作并不是成就感的来源,我的价值在于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对自己的社区做贡献。我也很享受自己多年来建立起的关系,和老朋友共同成长。以前的我,想的都是要努力奋进,向未来看,而不是身处此刻,感恩此刻。要是我现在面临困难,我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想着自己已经有多幸运。这样的感恩之心,确实让我变得更加满足,更愿意奉献。”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她觉得生活很好,而且会不断地变得更好。

我本人的体验也是一样的,虽说有时候我还会心情低落,但是总比40多岁时好多了。我更容易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算不写下来也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当然,这也跟我的事业和关系都进展顺利有关。在50岁时,我终于和自己的同性伴侣结婚了。而且我的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变。十多年前,我算是很成功,但是自己一点也不满足,脾气很恶劣。那时我是一点也不感恩。现在看到自己拥有的一切,能重新感到满足,我觉得自己还是受到上天的眷顾。

而这种“眷顾”其实是有科学支持的:研究显示,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在进入50岁之后,会慢慢增加,直到他们60岁70岁,甚至在老年受到病痛折磨之前(到了这个时点,就很难一概而论),还不断增加。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stensen和七个同事有一项研究,他们发现, “情感生活的巅峰体验,可能要到70岁以后才出现。” 虽说证据力度非常充分,这样的结论,不管是大众还是学术界都觉得难以置信。Carstensen本人就有这样的体验,他告诉我说, “对我来说,四十多岁时,生活是最糟糕的,总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不够好,但是五十多岁时,迷雾渐渐散去。” 现在他60多岁了,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和社会学教授Elaine Wethington也发现,人们在后半生会更加满足,更加乐观。他自己在60出头的时候,回首过去,觉得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是在50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都发展顺畅。”写到这里,我也觉得,自己也是在50多岁时,感觉到生活开始有起色。我现在仍觉得生活会越来越好。我跟Oswald提到,50岁以后,生活逐渐向好,他告诉我说, “等到60岁生活会更好! ”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