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会文化+文化寻根:从民心到人性-不会刨根问底,中国将离世界的进步越来越远-张维迎:没有思想市场,世界会怎么样?-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清华大学教授整理得如此清晰-文化常识+基因维护了生命体的生存,文化维护了人类的生存-告诉你为什只有两种文化能驾驭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相对论》告诉你:文明、文化、狭义文化等的区别和分类对比-中西文化的产生-人类文明更迭和东西方文化发展历史轨迹-欧阳中石:何谓文化?文化的核心又是什么?-欧阳中石:中华文化是发展而来的-文化的精准定义-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文化与?民风的全新定义-社会分工、社会意识及相互关系-文化定义的网友评论-从农业文明到工商业文明|文化的有效性,正是遮蔽性所在-葛兆光,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解读-共同的底线-自序 持守底线+『主义』的底线-『主义』的底线——论现代思想的共同底线 ——《田园诗与狂想曲》韩文版序-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 ——再论共同底线 (一)-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 ——再论共同底线 (三)-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 ——再论共同底线 (五)-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 ——再论共同底线(七) 答问-“第三条道路”,还是共同的底线 ——读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二 四元分析中的“主义”流变-三 “激进的中间派”与共同底线-四 此“左”非彼“左”-五 更多的公民权利,更多的政府责任-“群己权界”三原则与特定情境下的公域/私域之分 ——关于公民权、共同底线与“低调社会民主”的讨论-关于生育自由的限度-“群己权界”:特殊情境与共同底线-自由主义的“低调社会民主”-“决定‘公域’边界的公域”与自由—民主关系问题-私生活权利的重要性-『左右』的商榷+自由、乌托邦与强制 ——写在《共产党宣言》150周年-二 自由悖论与人的创世纪-三 乌托邦与强制-四 不公正的伪竞争与反竞争的伪公正:强制的起源-五 社会民主党模式与民意党模式-六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悖论-七 未结束语-不要民粹主义,也不要精英主义-自由优先于“主义” ——纪念托马斯·莫尔+不讲逻辑的“经济学” ——关于公正问题的经济学论争-二 真问题与假问题-三 关于“权贵私有化”-四 自由主义与社会公正-五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六 关于吉尼系数与社会分化问题-七 经济学家要讲公正,经济学要讲逻辑 ——兼评某种“转轨经济学”的“奴隶预设”-“制度创新”还是制度复旧 ——再问崔之元先生-二 “后福特主义”还是“前福特主义”-三 “攻击稻草人”与勇闯“禁区”的“解放者”-四 答非所问的“经验事实”-五 “大方向”与“形而下”:我们的分歧何在-注释+经济与政治-中国能否走出“尺蠖效应”的怪圈 ——从“郎旋风”看国企改革的困境与经济学的窘境-“掌勺者私占大饭锅”-“减员增效与就业优先的‘辩证关系’” ——国有资产“减值”妙诀-“新自由主义”:病因解药假问题-“民企原罪”论质疑-保卫公产与保卫私产-走出“尺蠖效应”-“郎旋风”中看东欧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自荐-东欧到底发生了什么-中东欧与中国的三大区别-“分”之罪不分之罪关于俄罗斯教训-权力、责任与宪政 ——兼论转型期政府的“大小”问题-“次好政府”与“最坏政府”: 宪政与前宪政下的不同“问题”-转轨时期的限权问责与宪政问题-“二王逻辑”与问题误置-帝制时代的政府权力与责任 ——关于“大小政府”的中西传统比较问题-奈斯比特与魏特夫格尔眼中的传统中国:“无福利即自由”与“为尽责而弄权”-“国权不下县”,还是“国责不下县”——关于“传统乡村自治”论-无福利,更无自由:既“惩贫”又“抑商”的法家传统-现代政府何以异于传统朝廷+『文化』的底线-自由优先于“文化” ——关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网上讨论-一问秦晖,现在,不少舆论都认为你是与新左派对立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你崇拜西方吗-二问秦晖,你认为当今世界是经济一体化而文化多元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规律是相反的吗-四问秦晖,你认为现在存在美国文化霸权现象吗如果存在,你是否支持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强-五问秦晖,如果你认为世界应该文化多元化,而现实是西方文化过强,那你的文化立场是否应在中国一边-秦教授,您对哈耶克为自由所作的界定及他的自由秩序理论如何看待-请问自由主义如何应对多元主义的进攻-请秦教授诠释一下“全球化”的含义-秦先生能否给“先进文化”下个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吗-“差异权”,还是文化选择权 ——评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种族主义:源自欧洲的现代现象-种族主义与文化多元论-“偏见”难除,“制度”可改:究竟什么是种族主义-以自由的名义:关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反对种族主义-流水前波唤后波 ——论王小波与当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命运-二 学理建构与道德实践-三 反乌托邦与批判现实主义

四 答非所问的“经验事实”

2024年12月4日 字数:2662 来源:共同的底线 作者:秦晖 提供人:zhuishen13......

崔先生对拙文中提出的一系列质疑大都避而不答,而他挑出来作答的几个“浅层分歧”——据他说是与我在“大方向一致”之下“经验事实”判断不同——在我看来是答非所问。

其一,拙文举出一系列数字表明中国的“自发私有化”比东欧更严重,这本是针对崔先生所谓中国的经济、政治“民主”能“保证公有资产不被少数人‘自发私有化’”之说的。如今崔先生表示“高度赞赏”我提出的问题,却没有解释为什么这种保证不奏效。其实,关于中国“自发私有化”严重程度的统计数据还有更惊人的,[22]只是笔者宁愿留有余地罢了。拙文已经指出“哪怕上述估计者有所夸大”的可能性。如果崔先生能举出数据证明这种夸大,那诚然应当欢迎。即使举不出数据,如果从逻辑上推理一番以证明中国经济中的“权力收益”并不那么惊人,这虽无说服力,却也算是一种答其所问的回应。然而崔先生并没有作这样的推理,而是极力宣称中国国营经济的效率并不那么低:第一他认为国企亏损中含有政策性亏损成分,第二他认为国际上通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不能正确地“度量企业效率”。

但是这两个理由即便成立,它充其量只能说明国营经济应当保留,却不能说明国有资产并未流失。崔先生难道不知道“掌勺者私占大饭锅”的现象如今不仅发生在亏损企业中,而且也发生在赢利企业中?[23]所谓“政策性亏损”意指有利于全局的“丢卒保车”性质的亏损,如果国企的问题仅在于此,那么其结果应当是其“卒”(承担此种亏损的具体企业)固亏,而全局实盈。这怎能解释目前国有资产从总体上看的巨额“流失”?所谓国企效率低,是指其投入多、产出少;而所谓“自发私有化”是指权贵倚势“化公为私”。前者是旧体制本身的问题,或者说是传统“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只改经济体制不改政治体制造成的问题,或者说是“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果如崔先生所言,国企投入不多,产出不少,而同时国有资产净值又迅速销蚀,这不恰恰表明后一问题的严重吗?怎么崔先生反用它来证明中国“自发私有化程度较低”呢?

其二,我有感于崔先生令人不解地坚持双重标准:一方面极力推崇美国新左派欣赏的ESOP模式并把它往毛泽东身上拉,另一方面对东欧改革中实质上具有广义化ESOP实验性质的“大众私有化”大加抨击。因此我举美国新左派提出的“证券社会主义”设想为例,指出它与东欧“大众私有化”设计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并表示希望听听崔先生怎样证明“中国模式”与这种新左派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崔先生在答问中对这一切似无反应,只是展示了一通他与“证券社会主义”设计者罗默等人的密切关系,并解释说他以前未提这一设计是因为罗默已经提过了。好吧,现在我知道崔先生以往为何不提“证券社会主义”了。但作为学者,笔者最想知道的并不是崔先生与罗默有无密切关系,而是他对罗默的上述思想究竟作何评价,并且怎样把这评价与他对东欧、中国的判断统一起来。崔先生到底认为“证券社会主义”有无价值?[24]这一设计与“证券私有化”有无相通之处?如果有的话,如何理解崔先生对东欧的“内部否定”与对美国新左派的“内部肯定”呢?如果没有,那么它与毛泽东式的“经济民主”是否更为相似?崔先生的答文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则这一回应不能说是答其所问的。

其三,我不同意崔先生所谓早在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事实上处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职工的多重所有权之下”的说法。指出不能把“权力捉弄财产”与“产权分解”混为一谈。各级政府的“块块专政”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条条专政”,对国企的“多重”掣肘——即所谓“婆婆多”——在本质上并非“多重所有权”,而是多重依附关系与多重超经济强制。对于我的这一论断,崔先生答以:“我则认为,我国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制’以及1994年以来‘公司法’的生效”,说明产权分解“正在中国发生了”。那么毛泽东时代的国营企业呢?崔先生是否仍然坚持彼时彼地已发生“批判法学”所讲的产权分解,抑或他已放弃了此种说法并转而认为只有乡镇企业和“1994年以来”产权分解才“正在发生了”?(姑且不去挑剔这“正在发生了”的语法古怪)显然,崔先生又一次答非所问了。

其实事情明摆着:古典市场经济中的绝对产权也好,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束法律关系”规定的产权也好,都是市场经济中公民权利与契约关系基础上的概念。而毛泽东体制既非市场经济(崔先生屡次强调这一体制不同于“苏联式中央计划经济”,但他从不说它是市场经济,我们姑且按崔先生的逻辑把它看做是“诸侯的”——而非中央的——“计划经济”吧),也无契约关系基础,因而它只可能有权力“一元化”与“婆婆多”之别,而不可能有绝对产权和“一束法律关系”之异。事实上当时流行的把对企业的控制称为“专政”(所谓“条条专政”、“块块专政”之类)的提法本身,就表明了这种权力的性质。至于改革后,由于我国正在迈向市场经济,因此原则上绝对产权与“一束法律关系”因素都有可能产生。但首先,这并非只是“中国特色”,在公民权利与契约关系得到更大的政治—法律保障的东欧,这两个因素的发育毫无疑问要远远超过目前的中国。笔者在《淮桔为枳》一文中已列举不少事实论证这一点,由于崔先生未予回应,更多的事实这里就暂不列举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无论公民的“绝对产权”还是“一束法律关系”,要在今日的中国求发育都必须以否定“权力捉弄财产”的中世纪原则为前提,无论这捉弄财产的权力是“一元化”的中央极权还是“婆婆多”的诸侯或土豪专政。换言之,在今日中国“一束法律关系”的对立面主要不是什么绝对产权。并不是由于我国平民所有者的产权受到了什么过分“绝对”的保护,才影响了“一束法律关系”的发育。具体说到乡镇企业与“1994年以来”,则笔者认为:目前仅以《公司法》的条文来总结“1994年以来”正在发生什么恐为时尚早,而乡镇企业是个“新左派”作了太多混乱解释的论题,笔者拟专文予以清理。这里只想说:在笔者看来,“乡镇企业的活力”与其说与克服了“个人主义”的所谓“新集体主义”有关,不如说更多的是公民个性及个人权利因素与“小共同体”自治性结盟,以突破“大共同体”羁绊的结果。[25]这里最重要的与其说是“集体”的“有为”,毋宁说是国家的“无为”。正如周其仁先生指出:改革前的公社经济并不是什么“集体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由国家控制但由集体承受其控制后果的经济”,[26]它对农业经济活力的摧残决非集体内部的所谓平均主义可比。因此,改革后一些内部仍保留了某种程度的“大锅饭”机制的企业,由于相对摆脱了国家官僚控制而成为自主的“集体经济”,从而迸发出惊人活力的现象,是不难理解的。

最后,我还想指出崔先生自认为与我存在“深层分歧”的另一个“经验事实”:美国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性干预政策。据崔先生在该答文里称,这种干预“不是美国‘自由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的‘常态’”。在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盛行的也是类似于‘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观点”,政府对农业是放任不管的。新政后经过激烈斗争,保护性干预才得以执行。我在后文会指出这样的反驳于拙文而言其实是文不对题,但这里先要强调的是,同样出自崔先生笔下的另一种说法:“美国经济成功的根基在于农业,后来才以工业为主……美国的农业自十九世纪中叶起,便建基在美国政府和个体农户之间的伙伴关系上。政府不但提供土地、还帮忙控制市价、分配化肥与机器,亦掌管买卖。”[27]

请问崔先生:这自相矛盾的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经验事实”?政府保护农业,在美国究竟是一种“常态”还是一种“变态”?“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新政”的美国农业,是自由放任的,还是政府“控制”与“掌管”的?根据不同的需要任意剪裁“事实”,今天这样讲,明天那样说,这是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吗?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