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容性制度的良性循环
包容性制度,建立在限制权力运作和政治权力多元分配的基础上。但是,制度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并非不可避免,亦非不可逆转。英国和美国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面临着诸多挑战。两国的包容性制度能够幸存并逐渐巩固,既因为良性循环,也在于历史偶然道路的实现。
在英国,王位觊觎者查理·爱德华·斯图亚特率领部队进入英格兰,试图成为国王,废除光荣革命造就的政治制度,但以失败而告终。正如1819年曼彻斯特彼得卢大屠杀,政治精英们试图靠镇压来避免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开放,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让步。
19世纪前30年的英国动荡不安,其原因在于经济不平等日益加剧,公众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部分工人确信,新技术的引入会导致自己的工资降低,由此,发生了若干次暴动。这些事实,促使精英们产生了共识:民众的不满已经非常严重,若想平息并避免革命的发生,唯一的方式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同时实施议会改革。正因如此,政治改革成为了1831年的选举主题。辉格党人对普通民众的愿望加大了关注,并赢得了选举。选民人数不断扩大,多个腐败选区被废除,很多新兴工业城市获得独立代表权。然而,由于很多问题并未解决,民众很快就要求获得更大的投票权。
为何有人相信,很少的改革即可维持既有体制?英国精英为何没有选择武力镇压,而是选择了改革?这主要是因为“良性循环”。此外,英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使得精英们不愿采用武力来压制民众需求。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走向真正民主的路还很长。英国宪章运动凸显了议会改革问题,1838年提出的《人民宪章》,要求获取更大的选举权,并实施秘密投票等制度。第二次改革法案出台后,选民数量翻番,工人阶层成为城市选区的主力。随后,不记名投票开始实施,收买选民的腐败选举被彻查。1884年,第三次改革法案继续扩大了选民人数。直到1928年,所有妇女都获得了和男子一样的选举权。
政治制度包容性的不断扩大,使得经济制度更具包容性。英国的政治变革是渐进发生的,并不断向民主迈进。包容性制度的良性循环激发了法治,使得掌权者更难采用武力对抗民众要求。这种改革,也消除了革命的危险。
与英国类似,美国宪法确立的包容性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挑战。
美国内战之后,少数人受惠于铁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巩固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并禁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或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经营。一个著名的敛财大亨范德比尔特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我关心法律干什么?我不是很有权力吗?”
众所周知,洛克菲勒也是个著名的垄断者。到1890年,他所建立的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88%的成品油流量。而摩根和卡耐基1901年创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在这段时间,大型托拉斯出现于每个经济部门。商业寡头的垄断,迅速扩大了美国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在美国的多元政治制度之下,垄断的受害者和反对者形成了平民党,并参与到总统选举中。这慢慢影响了管制垄断的立法。如,1887年出台了《州际商业法》,1890年出台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自1901年起,西奥多·罗斯福、威廉·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三位当选总统,均许诺改革,限制大亨们敛财。他们均通过了立法和一系列措施,破除和管制垄断,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经济机会。由于美国包容性制度下的表达自由,美国出现了一批揭丑记者,他们披露的事实,引发了政治家反对托拉斯的行动。尽管敛财大亨们痛恨这些揭丑记者,但是,美国的包容性制度让他们对此无可奈何。
总的来说,良性循环通过三种机制发挥作用:第一,多元政治制度使得独裁者和少数政治领袖难以篡夺政治权力。第二,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的互动,创造出了良性循环的新机制。第三,包容性政治制度下的表达自由,使得媒体可以及时警示对包容性制度的威胁。
2.汲取性制度的恶性循环
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的互动有助于产生良性循环,而汲取性制度也更容易创造恶性循环。
1896年,英国将由多个非洲小王国组成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并任命了一些人为酋长。1898年1月,英国对每间房屋征收5先令的税,这导致了肇始于北方的内战。在南方,曼迪族控制的曼迪兰,内战持续时间最长。小屋税引发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但却警告了英国人,控制塞拉利昂内陆绝非易事。1896年3月,英国修建了从弗里敦到松戈城(小屋税叛乱的中心城市)的铁路。1898年2月,当地人袭击了铁路,迫使工人们撤退到弗里敦。于是,路线被改向东北,经过罗特弗克、博城,再到达曼迪兰。
1961年,塞拉利昂独立。密尔顿·马尔盖爵士及塞拉利昂人民党从英国人手里接过了权力棒。1967年之前,塞拉利昂出口可可、咖啡和钻石都以铁路运输。曼迪族农民是可可和咖啡的主要种植者。但在统治者看来,如果一件事对曼迪族有利,必然对塞拉利昂人民党也有利,但是对自己不利。于是,统治者封锁了通往曼迪兰的铁路,卖掉了铁轨和所有火车车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再也没有通往博城和曼迪兰的火车了,为此牺牲经济增长,也要避免让对手力量增强的任何可能。英国在塞拉利昂建立的汲取性制度,在当地不断延续。
英国在塞拉利昂建立的汲取性制度,与澳大利亚的包容性制度有着明显差别,同样是发现了矿产资源,但两国的矿产资源管理却十分不同。
1930年1月,塞拉利昂的科诺发现了钻石。英国政府建立了垄断机构“塞拉利昂选矿有限托拉斯”,并授权给南非的戴比尔斯公司对这里进行开发。尽管戴比尔斯1936年建立了私人武装,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私人武装被数以千计的非法开采者击败。1955年,英国向一些得到许可的开采者开放了采矿区域,但是,塞拉利昂选矿有限托拉斯仍然占有那些钻石最丰富的地区。1970年,政府对这家公司实现了国有化,持有51%的股份。
1851年,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发现了金矿。土地先占者约翰·麦克阿瑟的儿子詹姆士·麦克阿瑟等人,企图建立一个和塞拉利昂选矿有限托拉斯类似的机构。但是,澳大利亚当局规定,只要支付年度采矿许可费,即可寻找金矿并挖掘。随后,这些淘金者推进了普选权和不记名投票议程。
塞拉利昂可谓“恶性循环”的范例。英国殖民者建立的汲取性制度,在塞拉利昂独立后变本加厉。汲取性政治制度导致了汲取性经济制度,少数人通过牺牲多数人利益以自肥。获利者为继续掌权,进一步巩固了汲取性制度。例如,西班牙殖民者通过赐封,在危地马拉建立了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这种汲取性制度又被后来的危地马拉统治者延续和强化。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的互动,为掌权者提供了平台。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种植园主们建立起一套新的汲取性制度,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南方的黑人地位没有发生变化,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
3.从汲取性制度转向包容性制度
汲取性制度将引来权力的觊觎者,开辟通往下一个更加攫取体制的道路,并引发内战,以致国家失败。但是,寡头统治铁律并非不能打破。
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曾定义过“寡头铁律”:当科层体制发展越庞大时,权力就有越向高层、少数人集中的倾向。一场革命或激进运动的结果,是一个暴君取代另一个暴君。这也是代指“恶性循环”的专有名词,其内在逻辑是,掌权者能够再生,推翻原来政体的新领导人会承诺变革,但不会推翻原有体制,甚至会变本加厉。汲取性经济制度为何失败?因为它没有必要的激励,让人们储蓄、投资和创新。
英国殖民者在塞拉利昂建立的汲取性制度,在西亚卡·史蒂文斯统治下得到了强化,而他的下一任更加过分。1991年塞拉利昂因腐败、残暴的统治而面临被推翻的威胁,随后引发的战争让国家彻底崩溃。塞拉利昂的汲取性制度,使控制国家的人掌握了权力和财富,埋下了冲突和内战的祸因。
同样,陷入内战的哥伦比亚,由于缺乏对所有领土的充分集权和完全权威,有些地区的经济制度发挥了很好的功能,而有些地区则采用了高度汲取性制度。在乌兹别克斯坦,学生成为了政府牟利的工具,数以百万计的孩子离开学校,全部被派到地里采摘棉花。从孩子们的强制劳动中受益的,主要是总统卡里莫夫领导的政治精英。卡里莫夫当选总统之后,就通过安全部队建立了汲取性的政治制度,并全面控制媒体,还让选举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卡里莫夫高度汲取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其家族和政治精英们则因此而迅速积累了庞大资产。在埃及,军事政变废黜了君主。之后,政府控制着市场。穆巴拉克成为总统后,一些大商人被任命担任了一些政府部门的主要职位,这些部门与他们的经济利益正好对口。20世纪90年代,埃及的私有化计划,也更有利于商业巨头。埃及汲取性的经济制度,奠基于其汲取性的政治制度。2011年,埃及的汲取性制度崩溃,发生了大规模动荡和游行示威。
汲取性制度导致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失败,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汲取性制度转变为包容性制度。然而,“恶性循环”之下,这种转变很难发生,但也并非不可能,“寡头铁律”也并非不可打破。还是有一些国家打破了长期的汲取性制度,使之向包容性制度发展。
博茨瓦纳,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黑人统治、独立的非洲国家,博茨瓦纳的领导人通过竞争性选举获得权力,而不是改变选举制度、实施专制。博茨瓦纳政府保护私有财产,确保经济稳定,并鼓励包容性市场经济。在独立之后的45年里,博茨瓦纳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最高,并加大了支持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力度。地下矿产权收归国家,有了用于公共事业的基金;剥夺首领分配土地的权力,加强了国家和总统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法律保障,学校只教授英语和塞茨瓦纳语,人口普查不再询问种族,没有出现其他非洲国家种族和语言分裂的情况,增强了国家的认同感。
在美国南方,拥有土地的精英们也建立了汲取性制度。为此,南方黑人强烈争取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了美国行政、立法和最高法院的支持。到20世纪50、60年代,通过《民权法案》,实施种族隔离的州立法和活动变成了非法;1965年,通过《投票权法案》,剥夺南方黑人投票权的方法,如文化测试、人头税等,都成了非法。这些变化,使得黑人投票率急剧上升,包容性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稳步发展。
同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转向了更加包容的经济制度。
结论
历史上,大部分国家的统治者实施的都是汲取性制度。进入现代后,那些长期繁荣和富裕的国家,都实施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反之,那些失败的国家,采取的都是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有的国家,采取汲取性的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的经济制度;有的国家,采取汲取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在一段时间内,这样的国家也能实现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汲取性的政治制度会让包容性的经济制度转化为汲取性的经济制度。因此,导致一个国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于汲取性的政治制度——因为经济增长必须创新,而创新将带来“创造性破坏”,进而改变既有的利益格局和已经存在的权力关系。此外,汲取性制度中,政治权力者获得的利益极其巨大,这将导致其他人为获得政治权力而斗争。毫无疑问,专制主义将会阻碍正常的经济发展,汲取性制度很可能激励统治者牟取既得利益,从而加强汲取性,导致国家陷入“恶性循环”。不过,包容性制度可能导致“良性循环”,汲取性制度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这也都并非就必然如此,都是会发生逆转的。
要想让民主制度实现底层授权,并发展包容性政治制度,政府首先需要一定的集权,使挑战现有机制的社会运动,不会立即造成法律制度的缺失和社会秩序的崩溃。另外,还需要多元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独立自由的媒体。
书名: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美)德隆·阿西莫格鲁 詹姆斯·A·罗宾逊 译者:李增刚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2015年9月 ISBN:9787535780348 解读版作者:牟尼 原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