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二、制度怎样决定了国家的成败

2024年12月21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zhuishen13......

1.汲取性制度的增长局限

在高度汲取性制度之下,苏联一度实现了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不仅难以持续,而且潜藏着深层的社会危机。

包容性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富裕的重要前提。那么,汲取性制度能否实现经济增长?不妨看看苏联。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体制逐渐在苏联确立。这种体制的特点,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高度的汲取性。为了牢牢控制权力,斯大林利用残酷的手段清除异己。在经济上,他以工业化为目标,牺牲农业。苏联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到1933年期间实施,其核心是运用政府的力量发展工业,把对农业征收的高税收,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斯大林通过“集体化”,废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把农民纳入苏共经营的集体农庄,以更方便地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供养建设新工厂的工人。这一做法,让集体农庄的人们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农产品产量急剧下滑。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苏联也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一方面,不同的工作,支付不同的工资,完成产量会发红利;另一方面,1940年6月,法律将旷工规定为犯罪。尽管如此,这种在汲取性经济制度下建立的制度与措施,仍然无法在工业经济中产生有效的激励。

从1928年到196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但是,这种增长并非源于技术革新,而是源于建立新工厂和使用新工具时,对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资本积累。由于汲取性制度无法带来持续的技术变革,苏联的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终结了。当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之后开始改变汲取性经济制度时,苏共的统治崩溃了。

汲取性制度下的快速增长会受限,除了因为缺乏技术创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增长,会让那些希望控制国家、攫取财富的权力集团产生激烈冲突。在玛雅古典时代,汲取性制度也曾创造过大量财富,并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是,这种制度并不稳定,持续的冲突导致玛雅文明被毁灭。这一制度为精英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会刺激其他人取而代之。

2.专制主义为什么会阻碍发展?

神圣罗马帝国、俄国以及明清两代的事例显示,专制主义的统治者最忠于维系自己的专制统治,为此,会不惜阻止经济发展。

专制者对于工业革命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缺乏兴趣。在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18、19世纪,哈布斯堡王室在超过2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制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一世1792年登基,到1835年去世时都是奥匈帝国的皇帝。他不希望现有的政治专制现状有任何形式的变化。他所建立的汲取性经济制度压制市场、反对创新。弗朗西斯阻止工业化和经济进步,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经济衰退。

与奥匈帝国相同,彼得在俄国也建立了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高度汲取性的经济制度。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不许发展商业银行,并阻止其向工业提供贷款。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担心经济变化引起政治变化,害怕现代工业经济中的创造性破坏威胁到自己的专制统治。为此,多次取消了展示新技术的工业展览,还制定了一项新的法律,严格限制在莫斯科开办工厂,尤其是新的棉纺或毛纺织工厂,以及钢铁铸造厂。只有经过军事长官批准后,才能开办织造和印染等新工厂。这项新法律,就是禁止工人在城市聚集,从而消除可能发生的叛乱。为了避免危险的社会流动,沙皇严格限制铁路建设。直到1851年,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才建成了一条铁路。直到大不列颠、法兰西和奥斯曼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俄国,俄国才明白运输网络的重要性,反对铁路的政策才被逆转。

专制主义阻碍经济发展的案例,不仅发生在欧洲,也发生在亚洲。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1368年登基后,统治时间长达30年。他只允许由政府组织国际贸易,但主要是为了朝贡。为数众多的商人,希望将朝贡转变成商业活动,但他们都被朱元璋处决了。1377年之后的20年里,朱元璋禁止所有的远洋朝贡,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贸易,也禁止他们到海外航行。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预防海外贸易可能造成的政治和社会不稳定。

永乐皇帝1402年登基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也就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此后,明朝禁止了所有远洋贸易,直到被女真人推翻,清朝建立。

清代的统治者同样“闭关锁国”。1661年8月13日,清廷下“迁界令”,福建、广东、江南、浙江四省滨海居民各向内地迁移三十里。海岸沿线实施海禁,由军队把守。一直到1693年,海岸各处都禁止泊船。在18世纪,这项“闭关锁国”的禁令不断被加强。

明清两代的专制政府反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一世、俄国沙皇尼古拉斯如出一辙: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能否维持专制统治,保持这种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因此,他们害怕“创造性破坏”。只有当他们完全控制了一切,才愿意有限度地资助技术创新,允许商业活动的开展。可一旦威胁到政治稳定,他们就会牺牲掉商业发展甚至工业繁荣。

专制主义是包容性制度最大的障碍,但并非唯一障碍。政治权力过于分散,会导致政府缺乏基本的权威和行政能力,以致国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法律秩序,同样也会阻碍包容性制度的出现。诸如,索马里被六个部族控制,以致国家权力不足,秩序难以维系。

3.殖民主义逆转发展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逆转了一些国家的发展,并建立汲取性制度以牟利。荷兰人对东南亚的殖民、欧洲人对南非的殖民都是如此。

人类有史以来的大半时间都处于专制统治之下。东南亚的班达、亚齐、万丹、马六甲、望加锡、勃固、文莱等城市国家,依靠生产和出口香料以及其他产品而扩张迅速。在这些国家,国王掌握了绝对权力。他们自己从事贸易,也将垄断权授权给当地或外国人。在17世纪,由三个王国蒂多雷、特尔纳特和巴占组成的摩鹿加群岛,是国际贸易中心。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试图控制香料贸易,但没有成功。随后到来的荷兰人意识到,垄断摩鹿加群岛的香料供应,可以获得最为丰厚的利润,并于1602年建立了拥有军队的东印度公司。荷兰人凭借武力,强迫蒂多雷、特尔纳特和巴占统治者不得种植或从事香料交易,强化了汲取性制度。17世纪末,荷兰人用残酷屠杀制造垄断,全世界的香料供给大约减少了60%,肉豆蔻的价格涨了一倍,并使东南亚的远距离商业扩张被逆转。东南亚新生的经济和政治变迁,被荷兰人的侵略以及强化的汲取性制度终止。

由于荷兰人殖民主义的扩张,东南亚国家的外贸终止,统治者对内更为专制。即便如此,到18世纪末,这里仍全部沦为了欧洲的殖民地。

除此之外,18世纪时,欧洲人用枪炮弹药交换奴隶,导致了战争频仍。奴隶贸易不仅导致许多政体加强了专制,而且还与战争一起,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既有秩序和法律遭到破坏。1807年之后,外部世界对非洲奴隶的需求下降,英美等国都先后废除了奴隶贸易。但是,奴隶制在非洲内部却更为盛行——统治者让他们在非洲从事强制性劳动,以获取丰厚利润。1807年后,奴隶被迁移到大种植园,其后扩散到整个王国,以生产供出口的黄金、可乐果和粮食。在绝大部分非洲殖民地,奴隶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而工业化并没有扩散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因为这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贸易基础之上的。

根据阿瑟·刘易斯1955年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许多不发达国家具有二元经济结构,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其现代部门与经济中比较发达的部分相对应,与先进技术的应用、现代工业和城市生活直接关联。而传统部门与农业、农村和“落后”的制度,以及落后的技术直接关联。

在南非历史上,欧洲人在南非的扩张、农业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原住民严格的部落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绝大多数非洲农民热情拥抱了土地私有化制度,削弱了首领的权力。首领们反对测量土地,也反对私有财产分割,甚至抵制对土地的改良。这一点点包容性制度开启的非洲经济繁荣十分短命。1890~1913年,由于非洲农民压低了欧洲谷物价格,就被欧洲人逐出了这个行业。1913年的《原住民土地法》开启了种族隔离制度,占少数的白人拥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占多数的黑人却被剥夺了这两种权利。欧洲殖民者制定的这些政府政策,导致了黑人家园的贫困并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首领和传统统治者的权力却得到了加强。

通过对传统部门的压榨,现代部门得以成功发展。南非80%以上的人,被排除在现代部门之外,建立的高度汲取性政治制度,使其经济制度也具有高度的汲取性。这种二元经济直到1994年种族隔离被消除才宣告结束。

4.制度扩散了繁荣

英国包容性制度的输出,成就了澳大利亚的繁荣,也促成了美国的独立。而对于法国,在摧毁旧制度的过程中,法国大革命则功不可没。

英国处理罪犯的方法是将他们流放到殖民地,后来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就是这样形成的。当时的英国,虽然已经建立了颇具包容性的制度,但是罪犯不能拥有任何财产。起初,新南威尔士只有罪犯,以及由士兵充当的看守。由于缺乏激励措施,罪犯们从事强制劳动的热情不高,看守们所得有限。后来,在位于澳大利亚以东1000多英里太平洋上的诺福克岛,由于鞭打和放逐用处不大,看守们就做出这样的安排:罪犯可以用额外的时间为自己工作,出售自己生产的东西。

新南威尔士建立了包容性经济制度。他们不仅为罪犯的劳动支付工资,还在不久之后允许罪犯建立企业,甚至可以雇用其他罪犯。在服刑期满后,罪犯还能得到土地。但是,大量财富仍然集中在像麦克阿瑟这样的精英之手,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为自己抢占土地谋求合法权利。与此同时,有犯罪前科的人及其后代,希望得到土地,并且进入陪审团。这些人意识到,要巩固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有一套让自己参与决策的政治制度,并平等参与选举。但因为有英国政府的任命,1823年创立的议会还是限制了总督权力。终于在1831年,总督理查德·伯克首次允许有犯罪前科的人参加陪审团,后来,还创立了立法议会。只要有足够的财产,有犯罪前科的人也可以担任公职,并拥有投票权。到18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的政治制度越来越具有包容性,成年白人男性拥有了选举权,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在世界上最早引入了不记名投票。

建立包容性制度的方式,当然还有很多。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不仅推翻了专制主义,还冲击了西欧大部分地区,使这里出现了包容性。

1789年之前的法国,被专制君主统治达三个世纪。社会分为贵族、教士和其他人组成的第三等级。贵族和教士阶层生活奢侈,第三等级生活贫困。1789年8月4日,国民制宪会议制定了新宪法,废除封建制度,所有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一律平等。随后,法国废除了教堂征收特别税的权力,废除了行会和所有的职业限制。尽管法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局动荡和战争,但是,专制主义和剥削制度最终被废除是不可逆的。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国也步英国后尘,走向了议会制度。

法国大革命的扩张,以及拿破仑对外输出革命和制度,摧毁了欧洲的专制主义,废除了行会,强制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改变了农奴和封建土地关系,为其他地区创造包容性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1789年之前,欧洲对犹太人限制苛刻。直到1791年,“法国国民大会解放了法国犹太人”。尽管拿破仑的法国革命军给欧洲造成了很大苦难,但是,它也激进地改变了旧制度。19世纪中期之后,工业化在法国统治的几乎所有地区得以快速发展。而俄国、奥匈帝国、波兰、西班牙等未被法国征服或控制有限的地区,依然维持原状、停滞不前。

和法国一样,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将日本引上了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的道路。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