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论和功利主义都寻求价值中立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的方法则引导我们进入个体或主体的特殊视角,进入个体在世界上的独特位置,这是一个有倾向性的、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例如,人们或许更重视忠诚于自己的家庭,而非所有人的正义;或许更重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而非不太熟悉的人;出于天性,母亲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而非某个陌生的小孩。按照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的说法,人们宁愿背叛祖国,也不愿背叛自己的朋友。
思想聚焦
三种主要的道德理论
着眼何处
功利主义:着眼于未来,着眼于行为结果或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
义务论:着眼于正当性,着眼于个体如何正当地对待他人。
美德理论:着眼于品格,着眼于成为什么样的人。
寻找何物
功利主义:寻找如何使整体的幸福最大化。
义务论:寻找理性人都能接受的、普遍的,并且没有任何矛盾的义务。
美德理论:寻找最有利于人们实现幸福的品格特性。
主要优势
功利主义:毫无偏见地看待整体福利,抵制痛苦,而这个整体也囊括了所有非人类的动物。
义务论:尊重个人以及自律精神,彰显了对普遍性的诉求。
美德理论:认识到道德要面对具体的境遇,道德存在两难困境。
主要劣势
功利主义:为了整体福利,它可能会侵害到少数人的幸福;它需要说明如何才能公平地分配幸福。
义务论:揭示义务的过程不够清晰,不能确定哪项义务具有优先性,看似过于死板、冷酷。
美德理论:可能导致把道德视作与文化相关的相对概念,无法给出清晰的行动指南。
这些例子不仅说明了人的天性要求人们做什么,而且说明了人们应该做什么。人真的能够过上一种不偏不倚、毫无偏见的生活吗?那会成什么样子?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备受批评的理论,即物种主义(speciesism),前文也曾提到过。
物种主义被视为性别歧视主义(sexism)和种族主义(racism)的近亲,强调要差别地对待其他物种,比如说,可以用黑猩猩做实验,而不能用人类婴儿;可以吃猪肉,而不能吃人,但它并没有为这些观点和现象提供令人信服的原因。
实际上,现在通常认为,对于非人类的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只能拯救一个生物,我们应该去救宠物猫,而不是去救小孩。毫无疑问,我们会按照天性做一些事,但这远远不能说明它们就是应该去做的事。人类有许多自然倾向,比如贪婪、复仇、憎恨,这些我们都应该去克服。我们应该认识到,有些天性符合道德诉求,有些则不符合;然而,并不会有一个标准从天而降,让我们用以对各种天性进行审核,并告诉我们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