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5)

2020年7月6日  来源:美的进化 作者:[美]理查德·O.普鲁姆 提供人:heidong86......

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园丁鸟对材料的选择绝不是随机的。从生活在罗巴克湾的大亭鸟收集的古生物化石和缎蓝园丁鸟从露营地收集的人类生活垃圾可以看出,园丁鸟用来装饰求偶亭的物品有一部分来自当前环境中可获得的东西。但是,审美倾向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早期,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伊里安查亚西部对褐色园丁鸟(Vogelkop Bowerbird,拉丁名为Amblyornis inornata)的不同种群的求偶亭装饰品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伊里安查亚位于新几内亚岛属印度尼西亚一侧的最西端。戴蒙德发现,生活在法克法克和库马瓦山脉的雄性褐色园丁鸟建造的五月柱求偶亭很简单,而且只用像竹子、树皮、岩石和蜗牛壳这样的色彩暗淡的材料作为装饰。相比之下,生活在附近的阿尔法克、坦劳和万答姆山脉,距离法克法克和库马瓦山脉只有50~150千米远的雄鸟却建造了精致的棚屋求偶亭,中央竖立着五月柱求偶亭,周围的空地上装饰有五颜六色的果实、花卉、昆虫的某些部位、真菌和荚果(图0–19)。生活在这5个山区里的雄鸟即使都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相同的材料,但它们搭建的求偶亭仍然存在着差异,甚至建造棚屋求偶亭的种群之间也有区别。比如,生活在阿尔法克和坦劳山脉的雄鸟会选择白色的装饰品,而生活在万答姆山脉的雄鸟则不会。鸟类对它们使用的东西还是非常挑剔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求偶亭的装饰品取决于特定的雄性偏好,戴蒙德做了一组实验,他为生活在万答姆山脉的雄性褐色园丁鸟(它们擅长用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果实、鲜花等材料建造精致的棚屋求偶亭)提供了一些不同颜色的扑克牌筹码。雄鸟在收集扑克牌筹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特定颜色的显著偏好,它们尤其偏爱蓝色、紫色、橙色和红色(按偏好程度降序排列)。而且,在求偶亭旁边的空地上,它们会把筹码和颜色相近的花朵、果实或羽毛堆放在一起。通过对被雄鸟带回求偶亭的扑克牌筹码进行标记,戴蒙德发现其中很多筹码后来又被其他雄鸟偷走,用于建造它们自己的求偶亭了。失窃率反映出相同的颜色偏好,其中蓝色筹码的失窃概率最高,红色筹码的失窃概率最低。在类似的实验中,生活在库马瓦山的雄鸟(它们用色彩单调暗淡的装饰品建造比较简单的五月柱求偶亭)没有选择任何颜色的扑克牌筹码。

几十年后,艾伯特·乌伊又做了一组装饰品色彩选择实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雌性的择偶偏好进行评估。在对戴蒙德研究过的两个种群进行实验分析之后,乌伊证实了生活在法克法克山脉的建造五月柱求偶亭的园丁鸟不喜欢明亮的颜色,更偏爱棕色、黑色和淡棕色的瓦片,而生活在阿尔法克的园丁鸟则喜欢蓝色、红色和绿色的瓦片。乌伊还使用自动摄像机对阿尔法克种群的16个棚屋求偶亭进行了拍摄,由此证明雌性的择偶偏好明显倾向于一小部分雄性。而且,这部分雄性的交配成功率与它们用蓝色装饰品覆盖的场地面积大小及棚屋求偶亭的大小显著相关,二者都是越大越好。因此,在阿尔法克种群中,雌性的择偶偏好与雄性的延伸的表型(即倾向于选择蓝色装饰品和建造较大的棚屋求偶亭)发生了密切的协同进化。

由于这两个褐色园丁鸟种群分别生活在相隔不远的两处山林之中,所以种群间的差异一定是最近才产生的。因此,它们在求偶亭装饰品和建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是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化产生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在雄性对于延伸的表型的审美发生变化时,雌性择偶偏好的很多方面也发生了协同进化。这种炫耀特征和偏好在种群间快速分化的惊人模式,恰恰就是“总有美会发生”假说预测的模式。

但是,有没有可能存在另一种解释呢?雄性园丁鸟收集的装饰品能否反映出雄性的遗传素质呢?如果收集品中包含稀有的物品,对装饰品的选择就有可能反映出雄性的素质,因为要找到这些东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技能。但是,贾雷德·戴蒙德证实了这些褐色园丁鸟生活的山林中有完全相同的材料,因此某座山上的黑木耳和红花并不比另一座山上的少。此外,约亚·马登(Joah Madden)和安德鲁·鲍姆福德(Andrew Balmford)为了验证装饰品能真实反映搜寻成本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三种点斑大亭鸟(Spotted Bowerbird,拉丁名为Chlamydera maculata)的过程中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没有证据证明受到青睐的求偶亭装饰品比其他物品更稀有,像蜗牛壳和白色石头这样的常见物品反而更受欢迎。影响交配成功率的装饰品更加常见,而不是更加罕见。此外,雄性点斑大亭鸟更喜欢选择那些降解速度较慢的水果,这可以进一步减少性炫耀的工作量(降低成本)。因此,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求偶亭装饰品对雄性来说代价高昂,或者说能真实地反映雄性的素质。更确切地说,它们似乎和其他审美特征一样多变。

最近,进化生物学家约翰·恩德勒(John Endler)及其同事,在一些大亭鸟种群的求偶亭装饰品中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审美现象。在昆士兰州东部,求爱成功的雄性大亭鸟会创造一个有艺术效果的炫耀场地,即离求偶亭越远的物品,尺寸就越大。他们推测雄鸟是在制造一种被称为“强迫透视”的视错觉。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尺寸与其离求偶亭出口的远近成正比,结果就是视觉空间的扁平化,当从求偶亭内部向外看时,装饰品看起来似乎大小相同。恩德勒及其同事对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为什么会成功吸引雌性园丁鸟的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然而有趣的是,视错觉的目的并不是让雄性在雌性眼中显得更高大,所以它并不能起到传递雄性体型信号的作用。

不管雄性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其产生的效果都绝非偶然。恩德勒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验中以相反的顺序重新排列了被园丁鸟用作装饰品的石头,使得离求偶亭越远的石头尺寸越小。他们观察到雄鸟发现了这种变化,对此很不满意,并重新把这些石头移至合适的位置,恢复了视错觉效果。劳拉·凯利(Laura Kelley)和约翰·恩德勒随后还发现,创造出的视错觉效果越强的雄鸟越容易求偶成功。

这仍然不能回答雌鸟为什么会产生视错觉偏好。恩德勒提出,雄鸟创造这种视错觉的本领可以向雌鸟提供关于雄鸟的认知能力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视错觉效果越好,雄性的大脑就越发达,它的基因也越好。不管这些信息能不能通过视错觉体现出来,这项发现都非常有意义。恩德勒指出,直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中才出现了人类创造的强迫透视艺术技巧。假设这种行为早在15世纪之前就出现在园丁鸟身上,恩德勒问:“为什么园丁鸟会比人类更早地应用视错觉呢?”

当然,人类最早是在艺术领域中发明了透视技巧。我认为有趣的是,人类早在对透视技巧进行实际应用之前,就已经知道怎么将其应用于艺术创作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园丁鸟也是这种情况呢?我们已经知道,审美进化是进化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来源。通过比较“园丁鸟艺术”和人类艺术,恩德勒似乎也承认这一点。他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这种视错觉“证明园丁鸟实际上在创造艺术”,雌性的择偶偏好和雄性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偏好“都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因为个体已经做出了判断”。

园丁鸟 / 求偶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