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是一门大科学
保持大脑年轻和人类长寿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饮食过量。饮食过量、偏食 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都在无形中缩短了人类的寿命。
我国对饮食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养生宝典,更是把科学饮食与人类的健康长寿关系阐释得 淋漓尽致!但非常遗憾的是,人类在许多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有意无 意中构成了对身体的严重伤害。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类80%的疾病都与饮食有关。这个“吃”,不仅仅是指吃得多、吃得少 、吃得不卫生、吃得没营养等等,而是指吃得不科学。严格说来,人与人之间虽然由于身高 不同、劳动量不同,无法做出一个统一的饮食标准,但在给养与消耗之间却有一个可以恒定 的指数。这个指数,就是一个人不管吃进了多少东西,或者吃进了什么样的东西,都必须要 有一种必需的劳动去把它消耗掉,一旦不能把它消耗掉,这些没有被消耗掉的东西就会在体 内变成脂肪,形成对血管的积压,使血液无法畅通,于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脑 血管病……便应运而生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需要与供给之间,还有一个消化能力问题,有的人属于那种大食量的 人,消化能力较强,虽然吃进了许多东西,也没有进行多么大的体力活动,却都能够消化掉 ,体内的血糖指数以及各项指标都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上;而有的人虽然吃进的东西很少 ,也在极力扩大自己的活动量,但就是不能很好的消化,甚至造成了体内各项指数的超标。
严格说来,这种情况通常都与一个人的年龄有极大的关系,特别是那些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 年轻人,不管他们吃什么,也不管吃多少,只要不太过分,都会由于“成长素 ”的需要而被全部吸收。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他们吃进去的许多营养,都不是被活动能量消 耗掉的,而是被一个人发育期间的“生长素”吸收掉的。但人在过了25岁以后,生长就停止 了,体内需要的各种营养不再像长身体时那样多多益善,因此,如果我们再像从前那样继续 保持着强劲的供应,其后果恐怕就不会那么乐观了。
因此,作为营养结构的平衡,一是指各种营养素的搭配比例必须适当,二是指体外“供应” 与体内“消耗”必须要均衡。两个“平衡”只要有一个失败,都会给身体健康带来灾难。
所以说,饮食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艺术。
众所周知,错误的饮食会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人体内的三大基础 平衡:体温平衡、营养平衡、体液酸碱度平衡。
在这三大平衡要素中,体液酸碱性的平衡最重要,对于它的意义,医学理论中是这样阐述的 :占人体体重70%的体液是有一定酸碱度的,它的存在与平衡,是一个人生命活动的重要 基 础,一旦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到人的生命活动,也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持饮食中的酸碱性平衡呢?
在对食物酸碱性的认识上,许多人都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普遍认为食物中的酸碱性,是 可以凭味觉来感知的,其实不是这样。食物中的酸碱性,主要是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矿物 质的种类,一般说来,碱性食物是指含钾、钠、钙、镁、铁等元素较多的食物,这些食物包 括蔬菜、水果、牛奶、栗子、杏仁等等,当人类将这些食物吃进肚里以后,就会形成碱性物 质;而酸性食物一般是指含磷、硫、氯等元素较多的食物,这些食物一般是指五谷杂粮、肉 类、禽类、水产、蛋类、花生、核桃等等,当人类将这些食物吃进体内以后,就会在体内形 成酸性物质。在这两种物质中,弱碱性的体液环境,才是体内细胞最理想的活动环境。
由此可见,所谓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是指食物本身的性质,而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 留在体内的元素的性质。因此说,食物本身的酸性与碱性只是一个生理性概念,而不是一个 简单的味觉或化学概念。
(2)饮食是一门大科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人类饮食中可以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可以 导致酸性物质的产生,那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压力反应,这些压力反应,透过脑间组织传递 到 副肾和脑下垂体,通过荷尔蒙分泌传达到各器官,此时,若测定血液中的钙离子,一定会 比正常值下降了许多,这就是压力使血液中的钙离子降低,进而使血液变成酸性化的结果 。
近百年,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甚至许多以前罕见的疾病也争 相萌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索: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当我们把 目光聚焦在“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水质污染”、“药物滥用”等客观因素上的时 候,却常常忽视了自己的责任:科学饮食。
这个“科学饮食”,并非单指一般意义上的保健卫生,而是指饮食结构上的科学操纵,理由 是:100年前,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以传染性疾病为“重灾区”,而今天却是以“新生病”( 现代病)为聚焦点,这一本质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医疗技术、健康理念也必须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