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有那么多脑残粉?

2018年4月14日  来源:柴知道 作者: 提供人:爱到停止

一个普通的泥瓦工,为何会突然变成残忍的暴徒?

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和阴谋论,为何会有如此多人信以为真?

明星用脏话在公共平台上骂人,为何粉丝们还是不容他人批评?

1895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出版了著名的《乌合之众》,也提到了和上面类似的种种案例。

他分析说:这些“脑残”现象,是由“群体”的心理状况所导致的。

看完《乌合之众》的这4个观点,你或许会觉得,他说得对。

“群体”定义

《乌合之众》的“群体”,并不是指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而是指有着共同目标的“心理群体”。因此,这些群体未必需要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

1、群体是“无意识”的没有理性,只有本能

“群体无意识”,是《乌合之众》中最基本的观点。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

《乌合之众》中提出,推理、逻辑、智力,这些有意识的“理性”因素,在人类的头脑中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一个人的绝大多数的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专家和学渣的区别,在于这两个人的智力的不同。但在情感、欲望等这些方面,很可能没什么区别:学渣会对不公感到愤怒,专家也会。

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那些人人都有的情感、欲望、本能,就会被无限叠加放大,形成广阔的无意识之海。

而人人都不同的智力、个性等,就像是撒到海里的盐——直接消失了。

因此,群体总是“无意识”的。而长时间处于群体中的人,大脑也会被彻底麻木:

他们进入了一种被催眠的迷幻状态,只能进行条件反射,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

更可怕的是,在被本能欲望所控制后,群体中的人会丧失责任感,变成疯狂而残暴的野蛮人。

将无辜车主砸成重伤的蔡洋,就是理性丧失、智力退化的典型。《乌合之众》中称,犯罪群体中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在执行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蔡洋的心态正是如此。在自己的恶行被披露后,他对自己的母亲解释:

“这是爱国行为!”、“我是爱国!抵制日货!”

正如勒庞所说,“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2、群体不关心事实不看真相,只看表象

群体中的人没有理性,但想象力却异常强大。

抽象的理性思考,对于人类来说太难了。而直观生动的形象,就要好理解得多,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群体的思考模式,不是理性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基本靠“脑补”。

要想打动群体,也不能靠抽象的逻辑讨论,而是要靠形象说明:几千页数据分析文件,也比不过一张难民女孩的照片更有说服力。

当群体遇到刺激时,想象力就会像波浪一样,在人群中翻滚起来。

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看见幻象,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

《乌合之众》因此提出,群众并不需要真理:

“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论,哪一个更符合幻觉,群体就会相信哪一个。

那是“选错了一个角色”更有诱惑力,还是“控制主流媒体、勾结共济会、资助希拉里”更有诱惑力呢?答案不言而喻。

于是,符合群众设想的“证据”,就会被拿出来,加上五彩斑斓的想象,酿成谣言。而没有诱惑力的真·证据,就直接被无视了。

因此,对于群体来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事实,而是他们想象中的事实。

3、群体不接受讨论非黑即白,简单极端

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但在群体之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讨论”。

讨论的前提,是意识到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复杂多面的。但失去了思考能力的群体,无力理解“复杂”,只能把所有事情都简单化。

所以,对于群体来说,一件事,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一个观点,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

群体的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尽管这个世界的本色是灰色。

既然如此,群体不会接受“讨论”: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棒子打死,一切感情都是简单而极端的,不需要讨论。

《乌合之众》因此说,群体的感情其实十分简单:

比如对想象中的某个高高在上者的崇拜,比如没有能力对信条展开讨论,就把不接受他们信条的所有人都视为仇敌。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宗教?

没错,勒庞也这么想。“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

他还说,偏执和妄想,是宗教情感的必然伴侣。而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也就是,禁止讨论。

对于粉丝来说,自己的偶像,就是上帝。“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在粉丝心中,自己的群体,就是教会。不入教的人,就是异教徒,是敌人。

难道教徒会和你讨论上帝的对错吗?

4、群体也有“道德”大善大恶,情感极端

那么,群体一定是智力低下,道德败坏的吗?

在勒庞看来,智力低下是肯定的,但群体有时候却会有高尚的“道德”。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的确会表现出勇于牺牲、不计回报的高尚道德。比如1789年8月4日,就被称为法国历史上的“神奇一夜”:当晚,法国贵族们在集体精神的鼓动下,居然投票废除了本属于自己的特权。

但勒庞认为,这种道德同样来源于无意识的极端情感。《乌合之众》中举了巴黎“九月惨案”这个著名的例子:

1792年9月,法国大革命期间,一则消息引爆了巴黎:普鲁士军队已经攻下了凡尔登,正在磨刀霍霍向巴黎。

在一片混乱之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谣言宣称,巴黎一旦被攻陷,监狱里的囚犯就会被释放,他们会帮助军队攻击巴黎。

在各种想象的刺激之下,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开始了:4天之内,巴黎监狱里的1200-1400名囚犯被暴民就地处决,其中包括200多名天主教教士。

在为期5天的屠戮中,原本是店主、鞋匠、锁匠的巴黎人民,摇身变成了残暴的野蛮人:大量女囚犯被强奸,许多受害者被凌迟和肢解。一位公主被轮奸、敲掉牙齿,还被砍去手脚,开膛破肚。

但这些暴民,却并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在履行一项光荣的“爱国主义任务”。甚至有人在杀人后还前往市政府,要求受赏。

在“爱国主义”的心态下,这一群体表现出了许多道德行为:

比如在凌迟犯人时,他们非常绅士地遵循了“女士优先”的原则,把最好的观看座位让给了女士。在屠杀完受害者后,他们将尸体里的钱包和钻石放在会议桌上,分文未动,以示正义。

因此,群体虽然可以表现出道德行为,但却一定是短暂的,也一定是无意识的。

更进一步说,群体的善和恶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甚至就是两面一体的:

号称抵制日货,残害同胞的蔡洋,是善是恶?

号称维护道德,要手刃马蓉的直播网红,是善是恶?

你应该已经发现,勒庞对“群体”并无好感:他眼中的群体无意识、无理性、头脑简单、思想极端。

当然,你或许也会隐隐觉得,《乌合之众》里的观点过于激愤,甚至是充满偏见。

没错,《乌合之众》并不是非常严谨的著作:

书中有不少错误的观点:比如认为妇女是没有进化好的落后物种,拉丁美洲人是较为低下的民族等等。

书中的结论,大部分都来源于经验和观察,并不算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这些问题,几乎是所有研究者都公认的。

但这些瑕疵,无法掩盖《乌合之众》作为一本经典的价值所在: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群体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经历了19世纪末的种种动荡之后,勒庞提出,人类即将进入群体时代:

决定国家命运的,不再是伟人,而是群众自己。决定社会舆论的,不再是精英报刊,而是群体意见。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看特朗普的胜选,看看自媒体对群体心态的疯狂迎合,就会发现勒庞的确深具远见。

可以说,《乌合之众》的核心观点,每一条都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印证。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乌合之众》都是一本极具现实意义的书:

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在这个群情汹涌的时代,我们需要时时警惕,不断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怕得罪人,你可以选择“分组可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