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偏见+你有偏见吗-靠偏见理解世界,我们离“乌合之众”有多远-如何向领导汇报“坏消息”-颠覆认知:常人都是情绪化的,圣人才有理性,为什么-意识与理性-意识的用智方式:模拟与类似以达成快速判断-作用于系统一的偏见-佛陀与老子-结果偏见一成功的人说什么都对-信息茧房时代:偏见、撕裂与群氓-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中人性七罪宗是什么-人性七罪宗是什么?-操控心灵的无形之手-《思考,快与慢》,深刻的让你恐惧+思考,快与慢——序言-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快思考,慢思考+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行为与注意力-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由记忆造成的错觉-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第19章 “知道”的错觉-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直觉就在眨眼之间-专家型直觉的习得-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直觉的对错评估-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目标就是参照点-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第36章 人生如戏-第37章 你有多幸福-第38章 思考生活-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思考,快与慢——结语-经济人和人类-两个系统+思考,快与慢——致谢-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代表性-可得性-判断与锚定-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讨论-附录B选择、价值以及框架-风险性选择-结果的框架-概率的心理物理学-公式化效应-损失和成本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2020年9月10日 字数:1385 来源:思考,快与慢 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 提供人:jiaoqiao57......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阿莫斯和我在研究前景理论时,很快就得出了两个结论:相对于现有财富来说,人们更看重得失,而且关于结果的可能性和决策权重方面,表现大不相同。这并不是全新的观点,但它们一旦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一种偏好的特殊模式作出解释,我们将这一特殊模式称为四重模式。名字是固定的,具体阐述如下。

每栏中的第一行都对前景作了解释。第二行对前景引起的情绪作了特征描述。第三行表明,在风险和与期望价值相符合的必然获得(或损失)之间作选择时(例如在“有95%的概率赢得10000美元”和“肯定能赢得9500美元”之间作出选择),大多数人是如何表现的。第四行描述了在被告和原告讨论民事案件的解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的态度。

偏好的“四重模式”被视为前景理论的核心成果之一。上面四栏中有三栏是相似的;只有第四个(右上角)是新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左上角一栏是伯努利曾讨论过的:当人们觉得未来获得一大笔收益的概率很大时,会选择风险规避。人们在打赌时愿意接受比预期价值少的赌注,以确保肯定能有所得。左下角一栏的可能性效应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都愿意买彩票。若头彩很大,人们会疯狂地买,会忽视赢的概率很小这一事实。买彩票是可能性效应最好的例子。没有彩票,就不能赢,有了彩票就有了机会,概率小不小并不重要。彩票能获得的东西要比赢得的概率更重要,梦想赢是人们的权利。右下角一栏说明了什么时候应该买保险。人们愿意支付比期待价值更高的价格去买保险,保险公司就是这样支付成本、获得利益的。有些灾难不太可能发生,但人们更愿意买个保障。他们消除了自己的忧虑,买个心里踏实。

刚开始时,右上角那一栏的内容着实让我们惊讶了一番。除了左下角那栏,其他几栏都会让我们习惯性地想到风险规避,而在左下角一栏的情况中,人们往往会选择碰运气。在审视自己的选择是否错误的时候,我们在处于损失的情况下会选择冒险;处于赢利的情况下会选择规避。我们不是用负面前景的观点观察研究冒险的开先河者,至少有两位作者曾经提到这一事实,但他们的讲述不是很详尽。不过我们对冒险的研究有个理论框架作支撑,这样研究就会更容易些,这也是我们思想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已经找到两点来解释这个效应了。

第一,敏感性不断降低。人们对损失900美元的反应比损失1000美元的90%的反应程度更强烈,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会避免必然的损失。第二个原因也许更有说服力:90%这一可能性的相应决策权重只有71,比可能性小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当你在必然的损失和很可能会承受很大损失之间做决策时,降低敏感度可使你更愿意规避必然的损失,而且确定性效应也降低了对赌注的规避。这两个相同的因素,在结果是正面时,加强了确定性事件的吸引力,使赌注的吸引力得以削弱。

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的曲线共同促成了图中首行所描述的模式。然而,在底行描述的模式中,这两个因素却背道而驰:降低敏感度会使得你在所得面前选择规避,在损失面前选择冒险,但对较小可能性的过分看重则会战胜这种效应,产生我们前面所观察到的那种模式,即为收益愿冒风险,对损失保持谨慎。

人类的很多不幸处境都在右上角那栏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抉择比较糟糕时会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他们也宁愿选择使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一想到即将会有一大笔损失就很痛苦,完全的解脱也很吸引人,因而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难以相信时间可以使人摆脱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这也正是那些屈从于高科技的企业浪费了自己的剩余资产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原因。失败总是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输的这一方还是会作无谓的挣扎。

可能性效应 / 确定性效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