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雾霾+雾霾的成因、治理的难度、技术和现实-雾霾的成因——源头-雾霾的治理——应对-雾霾的治理——方法-雾霾的治理——结构-“煤改气”终于叫停了+人民日报戳穿煤改气现状:村民一个冬天花掉一万,不得不改回烧煤...-农村煤改气,村民真心用不起!-专家建言:农村清洁取暖慎推“煤改气”-为推“煤改气”,山西洪洞县“水泥堵炉灶”,不许村民烧火做饭、用煤取暖+北大陶澍院士:中国农村烧饭和取暖的污染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死亡-环境学教授陶澍:农村烧饭,产生大量污染,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死亡-院士论文网上遭“炮轰”是研究毫无意义还是自媒体断章取义-煤改气改成了电褥子网友吐槽农村取暖痛点-村干部冒着严寒强拆百姓取暖煤炉事实真相考验基层治理智慧

村干部冒着严寒强拆百姓取暖煤炉事实真相考验基层治理智慧

2021年1月13日 字数:1069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作者: 提供人:jiaoqiao57......

农村清洁取暖不能一刀切

近日,一条《冒着严寒没收百姓煤炭,拆取暖炉子》的网帖引发舆论关注,帖子称,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在天寒地冻的取暖季,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的村干部进入村民家中清缴散煤、强拆煤炉,导致群众挨冻。

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网贴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当地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目前已实现镇域全覆盖,收缴煤炉、煤炭工作遵循协商自愿原则,且在收缴前已保证气源接入或电暖设备正常运行,不存在老百姓挨冻的情况。
然而,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两难困境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方面,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要求,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进行财力补贴,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另一方面,因取暖体验不好,取暖成本高,农村群众对清洁取暖项目接受度不高,一些村民开始悄悄燃煤取暖。
推进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两项重要举措,对于地处汾渭平原的襄汾县而言,更是刚性举措。为了减轻群众用气、用电负担,当地政府落实了补贴办法,用气户封顶补贴900立方米;用电户每度电按照0.2862元计算,封顶补贴10400度。
即便享有补贴,村民们对清洁取暖仍有微词,依旧感觉“用气贵”。天然气价格2.75元一立方米,一般的40平米的房间每天需15立方米,一个月的价格在1200元左右,取暖4个月需要4800元。烧煤的话,取暖还能延长一个月,但是价格则要便宜的多。
冬天燃煤,烟熏火燎,满屋尘土。与之相比,干净、环保的清洁取暖当然令人向往。谁不爱干净?但是,老百姓过日子,不能只算环保账、干净账,还得算经济账、生活账。村民开始悄悄燃煤取暖的背后是,期盼能有更低成本的温暖。
煤炉是拆还是留,实际上是百姓给清洁取暖工作打分。拆掉煤炉时,老百姓是欢欣鼓舞、满脸笑容,还是极不情愿、愁云密布,这是对清洁取暖工程是否做到位,群众是否满意的一场“检验”。如果清洁取暖既便宜又干净、暖和,拆除农家煤炉的活,估计农民早就自己动手干了,何劳基层干部挨家挨户亲自赤膊上阵?对于拖走燃炉之事,如果农民迫于形势,表面同意内心不情愿,基层干部变相“强迫”农民用上燃气的同时,也会点燃农民心中的“怨气”。
清洁取暖能否获得百姓口碑的关键是,要让农村群众愿意用、用得起、用得好,提升老百姓的取暖体验,实现温暖过冬、绿色过冬。因此,地方政府、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取暖成本,制定更加惠民的用气补贴政策办法,可按照补取暖不补做饭、多用多补的思路,确保群众用得起、愿意用。同时有关能源企业应让利于民,对冬季供暖工作给予重点支持,降低“返煤”风险,保证清洁取暖的可持续性。
隆冬季节,滴水成冰。北方地区的农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保温效果差,可能需要更多的燃气或电力,才能达到城市取暖的效果。寒冬取暖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在面对农民取暖问题上,千万不能一刀切,更不能采用强行暴力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地方治理的智慧。说一千道一万,清洁取暖不仅要提高群众过冬的温度,也要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半月谈评论# (半月谈评论员 赵阳)

煤改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