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凭什么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
抛开作品本身,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在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心声。
任何时候,一个社会都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的存在。总有一些人,被赋予一种使命,向着人群,大声呐喊,使人们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很显然,方方是有这种使命感的。方方的日记之所以火了,是因为她说了实话,讲了真心话。
正所谓忠言逆耳,方方的话刺痛了一些敏感的神经,于是反击她的声音出现了:
“前湖北作协主席方方,终于炼成了祥林嫂,她思想不端,思维混乱,已经不适合当作家。方大妈最近话唠,神神叨叨,批评这个支持那个,武汉疫情在煎熬,她按奈不住了。”
我们仔细看这段话,短短数语,充斥着人身攻击。把敢于说真话的斗士比喻成祥林嫂,把文学大师形容成话痨大妈,把心底的呐喊看成“按耐不住”的寂寞。
真真个无理无利无节,二者相形,差距一目了然。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那位“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他在疫情爆发之前,曾因所谓“谣言”而被传唤训诫,最后,时间证明了他的正确性。于是,他从一位“谣言”的制造者变成举世敬仰的平民英雄。
我不想再说“如果当初怎样,结果会怎样”,这种老调重弹的假设没有丝毫的意义。但李文亮医生的死,是不是应该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反思呢?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不要因为害怕造成恐慌,而选择回避问题。回避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比恐慌本身更难以让人接受。
其次,揭开伤疤比隐藏伤口更利于事态的控制,数字本身吓不到人,摸不清实情更让人惶恐。
最后,不是每一个质疑和愤愤不平的背后,都暗藏一颗别有用心。
方方只是用了叙述性的语言,告知我们一些“文章”背后的真相,而这些真相,正是每一个国人应有的知情权。
这正是一个合格的文人志士应有的态度。文人的职责不是吟风弄月,更不是溜须拍马,也不是粉饰太平。文人应该是悲天悯人的慈者,化笔为刀的战士。
在这一点上,方方像极了鲁迅。
说实话,读鲁迅的文字,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拍案而起。
我们真的有文字中描述的那样不堪吗?为什么要把我们自己揭露得体无完肤,就像脱光了衣服置身繁华的十字路口一样?
可我们的确有着鲁迅笔下的劣根性,确实可以从我们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
虽然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些,可鲁迅先生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揭露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
初读鲁迅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特别的愤青,比中学时代的我们更愤青。渐渐的,长大后的我们才发现先生的大悲大恨、至情至爱。
大悲大恨,所以怒其不争。至情至爱,所以哀其不幸。
因哀,而悲天悯人。
因怒,而化笔为刀。
哀要哀到声嘶力竭的呐喊,怒要怒到直面人生的鲜血淋漓。
鲁迅先生的伟大,经得起岁月的沉淀。
或许冥冥之中似有天定,方方获奖更多的缘由是她传承了鲁迅的这一点精神,而她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那篇文章,只是起到一个媒介作用。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能胡乱拼凑,整出一只熊猫来。文人不能有傲气,却不能没有傲骨。
方方是有文人的傲骨的,她揭露黑幕败了官司就是不道歉,实名举报暗箱操作不回转。她的武汉日记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却也没少招惹麻烦,她依然坚持更新,坚持说真话说实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假如方方的文字终将沉没于攻击性的文山辞海之中,待到潮水褪去,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