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隋朝 > 南北朝 > 晋朝 > 三国 > 东汉 > 西汉 > 秦朝 > 周朝 > 东周 > 战国 > 秦国 > 商鞅变法 > 商鞅
  • 精选
  • 会员

商君书

2019年11月17日  来源:商君书 作者: 提供人:soucai22......
前言
商君者,战国中卫之诸庶孽子也,姓公孙,名鞅,故又称公孙鞅、卫鞅,后封于商,号商君,世因称商鞅焉。鞅少好刑名之学,初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及痤死,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遂于孝公元年(公元前 361年)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而见孝公。初说孝公以帝王之道,不能用;继说之强国之术,孝公大悦,遂用之。孝公三年,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阵。孝公善之,卒用鞅法。行之十年,乡邑大治。孝公十二年,鞅又集小都乡邑为县,废井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乎,又统一度量衡。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孝公二十二年,卫鞅破魏,封于於、商,号为商君。及孝公卒,宗室多怨鞅,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卒为秦惠王车裂以徇。其人虽不免惨死,然夷翟之秦,所以能跃为列强,长雄诸侯,乃至兼并六国,实亦商君变法之功也。故战国之末,“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今传《商君书》二十四篇,虽不尽出于商鞅之手,然其大旨,无多舛违,于此亦足以考见其学术之大概。
商君为成绩卓著之政治家,故于政治,每多深入研讨之论。其言曰:“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君臣》)此其国家起源之学说也。
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君臣》)此其国家起源之学说也。
欲致强力,其道若何?曰:“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战》)“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敌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算地》)此商君之重农重战以求富国强兵之策略也。
何以使民入则尽力属农,出则致死计战?曰:“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修权》)“任法而国治矣。”(《慎法》)
商君以任法为治国之要,然则法治之原则若何?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更法》)“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开塞》)此商君之变法论,亦即其立法之原则也。其变法之所以成功者在此,而其法治之要义亦在此。

商君又曰:“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修权》)然则商君法治之大要,赏、刑而已。商君又曰:“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修权》)“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赏刑》)此乃商君执法之原则,亦即其所谓“信”也。
为鼓励农战,其赏刑亦有具体之内容。其言云:“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外内》)“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去强》)“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境内》)至于“失法离令”者,则有连坐之重刑(参《赏刑》、《画策》、《境内》)。“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外内》)如此,则国富兵强可致也。
赏刑之行,有赖于权势,故商君以“权”为治国三要素之一,且以为“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权制独断于君则威。”(《修权》)虽然,商君亦非以天下为君之私有也,其言云:“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修权》)君主独制权柄,非为一已之利,须为天下治天下,此商君之势治要义,而常为世人所忽略,读之者亦当察其公心也。
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修权》)君主独制权柄,非为一已之利,须为天下治天下,此商君之势治要义,而常为世人所忽略,读之者亦当察其公心也。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所重者,乃君主无为之术也。所谓“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疏,示天下无为。”(《申子·大体》)此老子之无为运用于政治者也。至其刑名之术,亦多为韩非所继承,在《韩非子》书中可见其大概也。慎子亦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发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论(参《史记》之《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传》)。至其学术,则有属于道家者(见《庄子·天下篇》),亦有属于法家者(见《荀子》之《非十二子篇》、《解蔽篇》),而其所以与申、商鼎足而立者,乃其尚势之说。其言云:“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眼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威德》)慎子尚势,亦尊君,其言云:“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德立》)然其尊君,又非以君之私利为至上也,其言云:“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
故立天予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威德》)故慎子崇尚权势,非以权势为私利也,此说与商君同。后世之君长以权而谋一家之私利,固非商、慎之道也,世之归罪于商、慎,得无在乎)?慎子尚势,亦重法,其言云:“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佚文)“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威德》)至于执法之道,慎子亦主张平等无私,其言云:“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佚文》慎子尚势重法,然其学于黄老,亦倡君主无为之术,其言云:“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民杂》)
韩非者,战国末韩之诸公子也,曾与李斯俱事荀卿。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其治国不务修明法制、求人任贤,反举儒、侠无用之民,故观往者得失之变,著书十余万言。秦王见其书而悦之,因急攻韩。韩非使秦而未见信用,为李斯谗杀,死于云阳。(参《史记》之《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其人虽殁,然其思想之影响甚为广远,李斯以之辅秦成统一之功,炎汉以之辅儒、道之不足而有王霸杂用之政,甚而至于成为历代君主独裁政治之理论基础。故其书,实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罕见之经典巨著也。
溯自孔子倡仁义之道,墨子为兼爱之说,欲以道德说教匡救时弊,止列国之吞并,正社会之秩序。然儒、墨之徒不绝于世而世益乱,此盖“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必不济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此历史之进化观,乃韩非政治思想之基础。韩非思想于现实政治之影响所以巨大在此,而其思想历千载而不废亦以此也。
“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必不济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此历史之进化观,乃韩非政治思想之基础。韩非思想于现实政治之影响所以巨大在此,而其思想历千载而不废亦以此也。
然则法治之要何如?曰:刑、德也。刑罚用以禁奸,德赏用以劝功,其言云:“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禁暴”,“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守道》)“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五蠹》)此韩非立法之大要也。
韩非主张厚赏重罚,然必以可行为前提。其言曰:“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盲者处平而不遇深谿,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用人》)此亦即所谓“循天顺人而明赏罚”(《用人》)、“不令而自然”(《安危》)、“因道全法”《《大体》)之意也。此乃韩非法治学说之基本原则。由此亦可知其法治学说之哲学基础乃老子自然之道也。
法治可使国官兵强,然于君主而言,则亦不可无术。《定法》云:“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若“徒法而无术”,则虽“国富而兵强”,亦,“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故韩非论术最详,其言云:“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难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可见其术有种种不同,而术治之大要,则在“不欲见”(《难三》),所谓“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主道》)由此可见,其术治学说之哲学基础亦老子自然无为之说也。
法之所以能推行于下,循于自然、藉于术治固其要者,然亦必因势而后行。《功名》云:“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故韩非特别强调权势于推行法治之重要作用:“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八经》)
总上所述,韩非之政治思想,乃集法家法、术、势三派之大成。无法则国不治,无势则法不行,无术则势不固。但商君主法,申子言术,慎到尚势,各有所偏,韩非则以法、术、势三者相依而治。以使“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主道》),“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大体》)此即韩非无为而治之政治理论。
韩非之学,诚如司马迁所言,乃“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然老子之自然无为,乃一种完全放任之说,欲以弃智绝圣、无欲无求之宣传感化而达到还淳返朴、“小国寡民”之境界,此实为一种虚无之空想。而韩非之自然无为,乃一种一切以法制为旨归之手段,“不游意于法之外”(《有度》)、不越分而有所求,此即自然无为之大旨。至于法制之内,则不仅不摒弃欲利之心,而且提倡尽智尽力而立功名。故韩非之自然无为,乃一种现实之手段。此韩非之取于老而不同于老者也。韩非多用《老子》之文,读者执此以求,庶不致与老子之旨趣混淆也。韩非学于荀卿,亦有所取资焉。韩非曰:“贵贱不相逾”(《有度》),“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功名》)。又曰:“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忠孝》)此皆与荀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王制》)之意相合,而《解老》释仁、义、礼、廉亦每每随从师说。至于荀子称人性恶,韩非言人欲利;荀子法后王,韩非举“新圣”(《五蠹》),则又“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者也。要而言之,韩非之学,乃冶儒、道、法于一炉,而中权则以法为治,故其书亦为研究先秦学术者所必读也。其术治、势治学说虽为常人所非议,然不读其书,则于中国之社会必茫茫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摒弃欲利之心,而且提倡尽智尽力而立功名。故韩非之自然无为,乃一种现实之手段。此韩非之取于老而不同于老者也。韩非多用《老子》之文,读者执此以求,庶不致与老子之旨趣混淆也。韩非学于荀卿,亦有所取资焉。韩非曰:“贵贱不相逾”(《有度》),“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功名》)。又曰:“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忠孝》)此皆与荀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王制》)之意相合,而《解老》释仁、义、礼、廉亦每每随从师说。至于荀子称人性恶,韩非言人欲利;荀子法后王,韩非举“新圣”(《五蠹》),则又“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者也。要而言之,韩非之学,乃冶儒、道、法于一炉,而中权则以法为治,故其书亦为研究先秦学术者所必读也。其术治、势治学说虽为常人所非议,然不读其书,则于中国之社会必茫茫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陈奇猷
一九九○年元月

商君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